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创新——新课改下教学的灵魂

2016-11-06  发布者:宋振期  浏览数( -)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必须培养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千百年来,我们的教学是以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教师是“教科书”者,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死记硬背,教科书的条条框框,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为严重的是扼杀了他们创新的思维和创造力。有一个中西方对比的材料,很中肯:每个人小时候看到鸟在天上飞,会希望了解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进而异想天开想到人也能像鸟在天上飞吗?而中国人更喜欢教小孩如果有人说“天上鸟”,就应该对“水中鱼”,而不去追问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鱼为什么能在水中游。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目标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是新课改下教学的灵魂。那么,新课改下的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就我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自由愉悦的环境。试想,一个充满责备、挖苦、学生大气不敢出有话不敢说的紧张气氛,学生能有创新灵感闪现吗?不可能!每一位学生,无论多么差劲的学生,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只要做教师的民主、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赏识每位学生,他们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想法。在教师的眼中,应该是每位学生都能成材,这样就会摆平心态,情绪始终是积极的,就会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轻松环境,千万不要因为批评、挖苦某一位“差生”而破坏了这样温馨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对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点燃了。

二、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吸收,而应该是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任务,并建构属于自己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思考。如果缺乏思考和个性,一味地被动接受,不可能创造性地理解和假释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不同的素材设置适合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和”例4: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房厘米硬纸板?我没有事先告诉他们计算方法,而留足时间给他们探索。学生们通过积极的探索后,有的想到了分别求出了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再相加,得出了6×4×2+5×4×2+6×5×2这样的计算方法;有的想到了分别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乘2,得出了(6×4+5×4+6×5)×2的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促进学生进行自由的富有个性的思考,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情景,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肖伯纳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提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多思考、多交流。比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20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行驶760千米还要多少小时?我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寻求解法,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喜欢。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了许多种解法:小组1:先求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行驶760千米还要几小时的思路列综合算式760÷(200÷2.5)=9.5(小时);小组2:先求出行驶7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当于行驶200千米所用的2.5小时的几倍,再求出760千米需要行驶几小时2.5×(760÷200)=9.5(小时);小组3:先求出平均行驶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然后再求出行驶76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2.5÷200×760=9.5(小时);小组4:根据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列比例式解答:设还要X小时,2.5:X=200:760,x=9.5(小时)。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们都懂得了许多种算法,并且知道了那种算法比较简便,在交流中显示了个性。小学生的创新主要是超越自己和同龄人的水平去采取一些具有某种新意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而不是要他们去创造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东西。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创新主要是鼓励学生采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去解答问题。鼓励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对自己来说是最新的,大胆探索并采用同学们都没有用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只是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新意,我认为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挖掘创新的潜能

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的思想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语起点,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变成丰富的表象,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能。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尤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特别是对低年级的教学,更应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训练。我在2000~2002年担任本校低年级数学教研组长期间,曾多次指导低年级数学学科教学教师进行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非常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时,指导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们体会了“分”与“合”的思想以及相互的联系,创造性地学到了研究10以内数的组成的方法。又如在教学《认识整十数》中,我指导这位教师通过组织一系列有趣、有序、有效的活动,如学生摆一摆小棒、动手圈一圈、在算珠上拨一拨、画一画等,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对几个十和几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认识时、分》时,分针与时针的计时规则及联动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又指导任课老师引导学生积极第去拨钟表,观察、交流,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学生最终发现分针走一大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是1小时,1小时就等于60分钟。学生为之间的发现欣喜狂悦,我和执教老师也由衷地感到欣慰,这么难的知识点,学生执教学会了,这不是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的体现吗?

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发展,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服务于社会,培养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才,只有创新,才是我们新课改下教学的灵魂。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