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二上:《乘加、乘减》教案

2016-11-19  发布者:彭庆  浏览数( -)

二上:《乘加、乘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二、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同时,一方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缓解记忆乘法口诀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69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教材第46页情境图: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解决吗?哪个问题不行?

  引出问题:4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的教学呼之欲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

二上:《乘加、乘减》教案二上:《乘加、乘减》教案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

  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

  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

  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尝试列式,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感受各数据的特点,为后面的探究积累感性经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并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巩固计算练习中,沟通乘加乘减与乘法间的关系,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推理的能力;在拓展练习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