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有那些有效策略呢?

发布者:王春     发布时间:2016-10-28     浏览数:0 置顶 精华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又有那些有效策略呢?在担任小学语文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提高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课堂实施的有效性。下面就结合一些尝试说说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心得:

一、注重教师情感的影响,以情引情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培养和发展好别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些都表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教师应做到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的学生。要提高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课堂实施的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去影响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所以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1、教师应积极酝酿情感,有效组织情感教学。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情感色彩与表达方式,并且还要调整心境,营造氛围,酝酿情感。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应多用暗示鼓励的方法,如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去,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自己。

2、教师讲课时应多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力求亲切生动,幽默风趣并富有节奏感。教师的身体力行,能为学生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

1)从教学语言的内容来看,首先要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只有具有时代感,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其次词汇要丰富,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为教师创造风格不同的教学语言准备了有利条件。教师的讲课,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变化和丰富,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心理共鸣的重要手段。
  
2)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呢?一方面教师应该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是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表情和语言的适度。这种情绪状态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课程的态度。因而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进行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

3、教师应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用评价激情。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在课堂上,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待他。哪怕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的评价都会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学生对教师给予的态度都非常敏感,他们最不喜欢老师厚此薄彼,即对学生有亲疏、贵贱之分,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言行。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明显的偏爱与歧视,对违反纪律的优生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的说几句;而对同样违纪的差生则是冷嘲热讽,甚至加以体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装有全体学生,有博爱之心,让每位学生感到他们时时都在被关注,处处都能受到公平地对待。特别是启发差生答题时,更要显示自己的耐心、诚心,很多差生怕回答错误而被大家笑话,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大声流利的说出,而是干脆不答或边吞吞吐吐地说边感觉老师的反应。如果老师这时对他们的回答多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就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与兴趣,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情感教育就是以情引情,教师教学,就要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的积极情感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在课堂实施情感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境激情

所谓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地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的开端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为整堂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巧妙地设计导课语言,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烟台的海》时,为了让学生对烟台的海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有关烟台的海一段视频为导入。当烟台冬季的海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烟台的海,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另外,在导语设计时,还可以采用一些与文本相适应的音乐,画面,这能直观地在较短时间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这堂课的情感基调,较快进入角色;又或者在讲授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点时,不妨可以采用猜谜,或者问答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总之,导语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突破口,也是课堂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教师一登上讲台,有的学生能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有的学生就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如果采用生动的导语,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去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就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或情感意境,从而为课堂实施情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加强课堂诵读的训练,以读悟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诵读称作“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可见诵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诵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要让学生“美读”,因为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会领悟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而要多一点情感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苏教版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的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草原一碧千里,绿得无边无际”,“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景色十分迷人等,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就抑扬顿挫,情感就流露于表情之中,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要求。加强课堂诵读的训练,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字的编排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思考,从而获得积累和经验,达到以读悟情的效果。

当然,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课堂实施的有效策略还很多,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