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发布者:钟雪梅     发布时间:2016-11-02     浏览数: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对当前的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倡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

作为素质教育改革前沿的初中语文学科,在教改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实情与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寻找最佳出路。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对神圣的使命,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利用好“课堂45分钟”这一主阵地,构建出和谐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那么,应如何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呢?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呢?怎样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更高效?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趣导入,巧抓语文高效课堂的引爆点

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也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动机是学习高效的前提保障。因此,我们应激趣导入,巧抓语文高效课堂的引爆点。

1.学案导入:提前让学生预习,导学案是最好的载体。导学案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疑难问题。导学案主要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大部分内容。学生自己能领会的,让其自主学习并掌握。在这个阶段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锻炼自主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学生无法通过自学来解决的问题,可以与同伴合作探究来完成。还有疑问的,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重点讲授了。

2.问题导入:好奇心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在课前,如何能够用一个或几个有趣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那么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彩的问题导入,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老师通过设计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逐渐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进而努力学习。

3、联系实际导入:学习内容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那么将会促进我们的学习效果。联系生活实际,也能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如在教学《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时,我让学生先来讲述他们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蚂蚁搬家、抓癞虾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的高效奠定了基础。哪怕是文言文,学生都会乐于去学的。

4、以情导入:在教学三维目标中,最难实现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伊始,老师应该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这样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教学《散步》这篇散文时,这样导入:“亲情是全家人团聚时的欢乐,亲情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照顾,亲情是我们远离家乡的思念,或许,我们有一天,在茶余饭后,一家人到四野去散步,这也是一家人的浓浓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步》,看看课文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这样声情并茂的导入,学生的情感已经在流淌,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5、故事导入:初中生还是个孩子,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此类文章,如《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等。我们在上这些课文之时,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述他们所知道的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开来,乐学,进而想学,易学。

二、质疑探究,妙寻语文高效课堂的兴奋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我们要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比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样提问:1.“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2.作者要突出“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3.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在探究中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体会了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自然也品味到了文章的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有梯度的提问,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并从课文的记叙和描写中寻找答案,解决了难题,达成了学习目标。

三、思维训练,精思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点

教学实质上就是思维训练,特别是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就是关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尤显重要。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以求水到渠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伽利略的冷静思考,亚里斯多德谎言不知还要误延多久;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冷静思考,教会的日心说不知还要误害多少人命;如果没有牛顿的冷静思考,三大定律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

良好的思维习惯决定着人的命运,甚至科学的进步、祖国的强盛、民族的繁荣。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思维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我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学生回答: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落泪。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地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流泪。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这样,在文章发散处置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

四、激烈辩论,速捉语文高效课堂的升华点

教育家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激烈的辩论,问题的设置必须要引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授著名的童话剧《皇帝的新装》时,有教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皇帝是一个          的人?”。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辩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课堂效果很好。在辩论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

五、当堂训练,找到语文高效课堂的归宿点

再精彩的课堂,都离不开课堂训练,也就是检测反馈。它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经验告诉我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当堂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时候完成,检验和巩固我们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为真正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践行我们的教学改革。迎着新课改的春风,走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虽然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的上下求索,刻苦研究,开拓创新,相信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附件

  • 浅析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