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作业2截止时间:2016-11-10
  2. 作业要求: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要求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园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请参训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本次培训所学,谈一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1. 撰写内容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2. 字数不少于300字;
    3.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允许于作业中插入体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照片丰富作业内容。若有课件或微课视频需要展示,可提交附件。(提示: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 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逾期将不能提交。

  3. 发布者:黄元静

作业2

提交者:廖春英     所属单位:灵山县陆屋镇中心校     提交时间:2016-10-20    浏览数:0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数学模型,是问题解决过程的中心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问题就是一种模型化的过程,它的教学思路一般是这样:关注情境,获取信息→理解情节,形成策略→抽象概括,建立模型。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主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隐含的数学模型,并试图去解决问题,从而体现数学化的学习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正确的表象,逐步抽象并建立数学模型,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及认知结构之中,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模型不仅为数学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认识、理解数学的意义。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模型思想渗透到教学中。

一、在创设情境时,感知数学建模思想。情景的创设要与社会生活实际,时代热点问题,自然,社会文化等与数学有关系的各种因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要写出自己的感悟。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