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6-11-10

作业要求 :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作者 :黄元静

校本研修成果

2016-10-21发布者:专家黄元静浏览(0 )【推荐】

 

()本研修成果

姓名

马艳婵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所在工作坊

研修主题

钦州市2016年“区培计划”--钦州市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 

评价定型

原来教学设计

课例展示思考后教学设计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并且研读了第一自然段,下面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

  1.屏幕显示:感

  悲愤欲绝 日夜思念 四处奔波

  弥留之际 亡国之恨 与世长辞

  2.指名读。要求:准确、流利、有味。

  3.你能用上这些词语大致说说课文的内容吗?

  4.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5.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的长河,走进肖邦,感受肖邦。

  二、 研读悟情

  1.品味“依依惜别”。

  过渡: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波兰人民从此颠沛流离,年轻有为的肖邦在当时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是183011月的一天——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咏唱送别曲、深情叮嘱、赠送泥土、登车告别等情景。)

  (2)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面,让我们通过读,去感受当时的情景。

  ①出示:在城郊……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②自由读,指名读,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③他感动的是什么?他激动的又是什么?

  ④朗读体会。

  (3)是啊,他激动不已,却一句话都没说,出示:他郑重地……疾驰而去。

  ①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些词语会一下子跳到你的眼前,因为从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肖邦的内心。

  ②从“郑重”和“回首”这两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③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一句话都没说,但他的内心势必翻江倒海,他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说。

  想象、讨论,完成句子练习:

  他想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但是,他一句话都没说,读:“他郑重地……疾驰而去。”

   2.体会“日夜思念”。

  过渡:肖邦带着师生的叮嘱,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深爱的祖国。这一别就是18年,请大家拿出笔,读34节,想想,这是个怎样的18年呢?圈画出关键的词句。

  (1)自由读,思考:这是个怎样的18年?圈画相关词句。

     (2)起义的失败,令肖邦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大家想听吗?

  (3)放《革命练习曲》欣赏,从铿锵有力的节奏中,从催人奋起的旋律中,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过渡:那么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全部倾注在音乐创作上的呢?

  (4)静心默读第4节。

  ①想想,读了这一段后,你的头脑中会跳出哪些词语?(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情感都融进文本去读。

  3.感受“至死不忘”。

  (1)配乐,语言渲染:为了至爱的祖国和人民,肖邦彻夜的作曲,忘我的工作,疲劳加上忧愤,这个天才音乐家最终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啊,他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千言万语只化作了一句话: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①自由读。思考: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行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②朗读体会。

  过渡:就这样,他带着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啊。

  三、 拓展升华

  1.补充: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心脏被带回祖国,存放于华沙的教堂中;另外朋友们还将他那保存了19年的泥土撒在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的墓中,他永远和他深爱的祖国、人民在一起。

  2.练笔抒情:

  播放音乐,激情渲染

  把所有的情装进你心里,在你的笔下流淌;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琴声诉说;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你是这样的人……

  3.那么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里,肖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请把你感受到的肖邦,用简洁凝练的语句写下来。(巡视,个别交流)

  4.在哀婉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流朗诵学生的肺腑之言,升华情感。

     四、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感受到了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壮美旋律,我们的灵魂再一次得到了洗礼。

  五、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有条件的听一听肖邦的钢琴曲,感受其音乐的魅力。

新修改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哪些特点

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挖掘知识点,寻找可教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用导入——学知——感知——解疑——精讲——练习 ——体验——理解等反复螺旋式的回环上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得课堂更加高效,致力创设校本教研,开展“阳光课堂”教学模式。

未来在设计中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教学目标拟订要明确、切实;教学环节安排要新颖、务实;教学内容预设要简洁、厚实;开放活动设计要适度、真实。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老师评语

能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进行修改。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挖掘知识点,寻找可教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用导入——学知——感知——解疑——精讲——练习 ——体验——理解等反复螺旋式的回环上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得课堂更加高效,致力创设校本教研,开展“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并提出了今后努力方向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