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学科活动心得 > 正文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观察与指导

2016-11-16  发布者:田园  浏览数( -)

  明确幼儿能力水平,确定观察框架
  在实践中发现,明确理清幼儿能力水平,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观察内容,明确观察重点,正确解读幼儿的探究行为,为科学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确定探究核心能力,形成教师观察框架
  根据幼儿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我们首先将幼儿科学探究的核心能力确定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和经验的能力、建立猜想的能力、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学习品质。确定探究核心能力后,将其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目标等进行了比对,梳理出《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框架》,使教师明确了幼儿各年龄段科学探究的发展目标、学习内容。
  例如,针对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小班应达到“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中班应“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大班则更重视“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提高观察能力,形成观察参照指引
  实践过程中,教师依据学习框架和本班幼儿特点、能力水平,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为了使探究内容更加符合幼儿的需要,就需要提高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实践工作经验,整理出《科学活动教师观察参照指引》,来支持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分析。参照指引中的条目,帮助教师清晰了解每一核心能力在每个年龄段的观察重点内容。
  例如,在对“幼儿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的观察时,小班侧重观察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观察事物的明显特征的能力;中班侧重观察幼儿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观察,认识观察对象的不同和相同,有序观察事物特征及运用简单工具进行观察的能力,大班则侧重观察幼儿对事物长期系统的观察,探寻观察对象的变化规律,运用简单工具、设备进行观察的能力。
  ◆明确能力水平,形成水平标准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科学活动教师观察参照指引》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幼儿的核心能力及教学的重点目标,容易对幼儿是否达成活动目标进行关注,而对幼儿能力发展水平的状态依旧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对各项核心能力水平进一步分级,形成了《幼儿核心能力内容及水平标准》。
  例如,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又可细分为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对事物特征的观察、观察的顺序性、对比观察和对事物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五个项目。以对事物特征的观察为例,幼儿的能力水平可划分为:只关注事物的无关特征——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少量明显特征——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多个明显特征——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少量细节特征——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多个细节特征。再以对比观察为例,幼儿的能力水平可划分为:能够观察比较事物间显著区别——能够观察比较事物间细致区别——能够发现事物明显相同——能够发现事物本质相同——按照1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按照1个维度、多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按照2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分类。
  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水平标准进行观察,并不断检验这些水平标准是否适宜。经过教育实践检验中的不断修改与完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和分析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的能力随之提升。
  运用观察信息,重构教学观念
  ◆读懂幼儿——客观观察颠覆主观印象
  当教师对幼儿固有的关注点不同的时候,其实已经默默地在有选择地进行观察与记录了。要想准确地观察分析幼儿,首先要尽量用客观全面的语言如实记录幼儿的行为。在实践中,教师通过运用《幼儿核心能力内容及水平标准》,学会了客观观察,准确分析,并以此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往往认为动手等于动脑。在玩磁铁时,教师看到幼儿游戏得十分热闹,有的幼儿一直兴趣高涨地动手“操作”。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幼儿在用磁铁搭积木、把磁铁当作汽车,仍处于摆弄材料的水平。教师认识到应基于探究能力本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解读。
  因此,需要依据探究能力细致观察幼儿的表现,准确分析幼儿行为,敏感地捕捉蕴涵于其中的教育价值。
  ◆创设环境——自主学习弱化教师“权威”
  环境和材料是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中介和纽带,通过实践,我们探索出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应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启发性等特点。
  首先,选择符合幼儿兴趣和能力水平的材料,并动态调整。幼儿的能力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幼儿对原有探究失去兴趣或探究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应及时丰富、更换操作材料。如,在大班沙水区,为幼儿设立了一个用于探究水的探究台,投放各种形状的盛水容器、塑料滴管、各种塑料导管、漏斗、勺子、毛巾、海绵、各种质地的纸等,使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感受水的特性。游戏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增加有关水滴的新的探究内容,引发幼儿重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对比水在不同材料表面上的不同现象。
  其次,开放性的材料是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基础。教师应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选择空间、操作空间。例如,大班探索力的支撑时,可以为幼儿提供纸杯、纸牌、积木、小木棍、橡皮泥、纸筒、纸张等来源于生活的开放性材料,并摆放在明显的、便于幼儿取放的位置,供幼儿搭纸杯塔,进行探索。
  再次,材料要具有启发性,应为幼儿提供蕴含多种教育目标的材料。在自由的探究氛围下,材料要能够支持、引发幼儿的探究。如,在中小班的沙池中,提供沙土、黏土、壤土、水以及一些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勺子、漏勺、铲子、漏斗、筛子、水车、磨具等工具,进行玩沙活动。这些材料既能够引发幼儿观察沙子的外形特性,感受沙子的流动性,对比土壤的不同,还能够引发幼儿对工具使用的探索。物化目标的活动材料充分发挥了隐性教育的作用,使幼儿在自主探究材料的过程中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
  ◆适宜支架——平衡“等待发展”与“促进发展”
  教育是启发,启发应做到又启又发。“只启不发”——教师引导幼儿在自然角进行种植测量活动时,运用实物操作启发幼儿自己思考测量种子生长的方法,当问题基本解决时,一名幼儿提出“种子种在土里,土里的部分怎么量呢?”教师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要解决的。”该教师虽然运用实物操作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启发幼儿的思考,但是当内容与教师预设无关时,习惯性地回避了,忽视了探究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只发不启”——在水果沉浮活动时,幼儿积极思考,并对物体沉浮的现象产生了质疑:“到底什么东西是能浮着的呢?”“沉浮与什么有关呢?”但是教师没有进行引领和提升,回答:“这些问题小朋友长大就明白了。”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幼儿主动性品质的培养。
  不管是探究能力、探究兴趣,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自实践、主动建构才能逐步形成。教师要相信幼儿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幼儿的探究,共同探讨彼此都感兴趣的问题,彼此之间进行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感受来自对方的支持。
  对幼儿科学探究的研究难度较大,它是一个建立新的理论——在实践中探索——进一步形成理论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涉及到确立幼儿探究的内涵、明确幼儿探究的水平、形成科学的指导策略、提供适当的探究内容和材料等一系列问题,而所有的工作都刚刚起步

学科活动心得

最新学科活动心得

热评学科活动心得

热门学科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