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发布者:刘晓丽     发布时间:2016-10-13     浏览数:5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生活、学习、工作等各种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并且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要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习惯,重要的是从幼儿抓起。幼儿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学前期是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动力定型即行为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     

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存在渐进性和反复性,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了。下面就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3、发挥文学作品的力量。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幼儿最爱模仿。 

4、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存在渐进性和反复性,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如规定孩子起床、排便、进餐、游戏、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电视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到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    

总而言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密切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