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历史教学的趣味导入

2016-12-01 发布者:陈思     浏览(0)

历史教学的趣味导入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教师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首先想的就是用什么样的开场白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这样的开场白用规范的术语来说,就是“导语”。

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谨就此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史料阅读法
  运用史料导入新课,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有效地运用、发挥其价值,同时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记忆、深刻领会的效果。例如我讲“新文化运动”一节时,先给学生一段史料:“中国数千年来,立国之本,在于道德,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无识之徒误解平等自由,逾越范围,荡然无守,纲常沦弃…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提问学生:“近自国体变更是指什么?有何影响?袁世凯对此持何态度?他发表此文告说明其在文化领域中推行什么政策?导致了什么影响?”小结:“国体变更是指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仇视革命,下令扑灭。”此文告发表说明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复古思想泛滥,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二、复习导入法

  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最多、最常见、最普遍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一:笔者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例二:在讲《秦朝的统治》时,首先要求学生回顾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有: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设问:你们知道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外,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为什么秦朝存在的时间会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兴衰历史吗?我们这节课就学《秦朝的统治》。

  三、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导入法在课前一般由教师准备好录音带、音频、视频。如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课时,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这首歌歌颂了哪一项英明的政策?”学生回答:“邓小平对外开放的英明政策。”由此教师可顺势导入本节的学习;在讲“九 一八”事变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悲愤沉重的音乐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如泣如诉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事件的欲望。教师提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 一八”事变。教师就可以接着过渡到“九 一八”事变的学习。

  四、节日导入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这些特殊的日子作为导入语,在教学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树节导入孙中山关注民生的学习;用8月1日导入“南昌起义”的学习;用12月9日导入“一二 九”的学习;用7月1日导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10月1日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学习。也可以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导入“鸦片战争”的学习。当然,世界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国独立日来导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用7月14日导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

  五、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用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种通过设置悬念来将学生引入求知情境之中的导入方法。在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时应恰当。如“太悬”不大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往往可以收到事前难以预料的课堂氛围。例:讲《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地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故事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题。

六、目录归纳法

    目录是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教材的缩影和提纲,同时也是课本知识最简要的线索。记住目录,可弄清知识体系;比较目录,可把握各个时期的特征;分析目录,可抓住东西方特点。那么目录归纳在导入新课中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一章时,我先提问学生:“17世纪中期至英国工业革命前大西洋沿岸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学生回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拉美独立革命、西欧国家争霸。”小结: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而通过17~18世纪同西欧国家的争霸又获得了大量的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所有的这一切都为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这样既复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又引出新课“英国工业革命”。  

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把握它、运用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深、讲透、讲活,同时达到既重视应试教学,又抓好素质教学的双重功效。以上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见解若有不到之处,恳请专家们不吝指正。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