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构建高效课堂新策略 让课堂折射智慧之美

2016-12-23  发布者:柳建华  浏览数( -)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一、精心预设,抓“立足点”让课堂生成更高效



预设与生成是共存的。新课堂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我闪不能简单地、机械地解读“生成”,而交“ 预设”完全摒弃,毕竟课堂教学是目的明确、有具体内容的活动,事先必须有精细、周全、巧妙的预设。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创设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宽松氛围,提供探索空间,创设活动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表现,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生动活泼、充满灵性、富有个性,从而促进知识高效生成,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1.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得问得巧”。所谓“巧”,即问的艺术,它直接影响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效果。为什么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为什么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主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互化》,课始,教师通过让学生猜测自己的身高,通过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思维;紧接着出示教师一家3人的相片和身高(有的身高用分数表示,有的用小数表示),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一家3人的身高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呢?”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有的说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通分。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索空间,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



2.创设高效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体验感悟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体验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动手操作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操作的平台,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空,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些对称图片和不对称图片,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给这些图片分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分类依据是什么,由此引出一类图片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类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画出对称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体验感悟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兴趣盎然,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创设高效的讨论时机,让学生达成共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质疑补充,互助互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迸发各种灵感。同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吸纳、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规律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如教学“角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后说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时,有的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有的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说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有的说角的大小既与边的长短有关,又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想法不一,结论有别,教师不轻易否定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进行实际举例验证,或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或批判别人观点的错误性,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交流,最后在事实面前统一了思想,形成了正确的结论。



二、自主探究,抓“突破点”让课堂生成更灵动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先导。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观察思考中发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观察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然后师生比赛:看谁能最快判断出那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教师获胜,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此时引导学生讨论: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母中?让学生进行观察得到:7/25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却不能时,学生首先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接着进一步讨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辩论交流:有的说分母是合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1/2却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最后教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子,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2.在大胆猜想中尝试



  高斯指出:“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究,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学生在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后,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



  3.在操作实践中感悟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排成一个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资料,引导学生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



  4.在实验操作中探究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我为学生准备若干组圆柱和圆锥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和等底等高,放手让学生做盛水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知道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才能建立起联系,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5.在调查应用中发展



  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结合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在小组中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在指定的时间段内统计学校门口各类车辆的流量,有的负责查阅各类车辆尾气污染的资料等。然后,他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等进行专题研究,写出了“校园周边环境调查”的小论文。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思想,真正体会到了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资料解释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更能提出许许多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拓展了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互动评价,抓“兴奋点”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作为教师准确把握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1.善于引导,让学生勇于发言



德国的海因罗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师的巧妙点拨、微笑示意、鼓励的话语、甚至是善意的诺言,都能够让那些碍于羞涩、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珍惜自己的锻炼机会。我常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然后有的学生自己没有专心听课和动脑思考,只是见到别人举手自己也跟着举手。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时,我出示一幅商品图,问学生有你想买的东西吗?请你说说需要多少钱。这时,齐欣也举起了手,叫起她却低头不语。我笑着说:“也许齐欣同学平时不舍得花爸爸妈妈的钱,还没想过要买东西呢!但我相信只要你不是乱花钱,爸爸妈妈肯定会尽力支持你的。所以你要先学会计算怎样付钱和找钱哦!”她不好意思的笑了。接下来的课中,的表现可积极了。更欣慰的是,其他同学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异常的投入。



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只有在笑中才能学会笑,只有在哭中才能学会哭,一个不善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学生是不可能深刻理解数学的。



2.敏于点拨,让学生乐于思考



不同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解题思路往往因人而异。我们要善于用机智通俗的语言去点拨学生,开拓他们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引导学生乐于思考。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的单元复习课,我课前让学生分组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课上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有列举式、网络式、表格式、流程式、图画式、图表式。。。。然后,我让同学们各抒已见,同学们根据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评别人说自己,分析出哪一种形式把知识归纳的有条理,哪种表格设计的科学,哪种颜色运用恰当,民主的气氛,活跃的思维,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抛开空洞的表扬,用发自内心的肯定、鼓励和鞭策。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真诚的心桥,会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够让学生愉悦的学习和体验数学。



3.拓展作业形式,拓宽评价内容



新课改实施中的作业在内容、形式、批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作业评价缺乏鼓励性,评价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品质等方面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东西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所以对学生的作业应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



例如,当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巧解、妙解、灵活答题时,我在旁边打“”,同时写上评语“你真聪明!”,“解题真妙!”“优+创造性”等,教师的评价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不打“
× ”,在错误处作标记“ — ”或“  ”,同时写上评语“请及时订正作业”,“你会找到错误原因的”,“想一想”“今天的错误是小数乘法的例2没掌握好,看看书,改过来。”等等,这样会引起学生重视错误之处,养成认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



另外,我还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作业总评写上简短而富有感情的评语“工整的作业,让老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一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加油呀!”“进步明星”“学习认真”,“教师喜欢你的作业”等等。小小的评价,充满爱心,激励学生进步,帮助学生进取。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数学教学高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高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