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让处罚充满智慧

2016-12-26  发布者:吴培  浏览数( -) 【推荐】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里,孩子是个掌中宝,打不得,骂不得,成了家里的“小皇帝”,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极为不利。在成长教育过程中,家长选择合适的处罚方式,在帮助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

自然惩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有一位学者的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爱睡懒觉。早上叫她好多次,磨磨蹭蹭好久也不起来。真要是晚了,她就埋怨爸爸妈妈让她迟到了,怎么办呢?他们给她一个闹钟。告诉她,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来自己上好闹钟,闹钟响了不起来,你就是睡到中午12点也没人叫你。刚开始几天不行,闹钟一响,她手一抬就按掉了。结果睡过头迟到,孩子自己也没话好说。几次下来,她自己就开始想办法,放两个闹钟,再把闹钟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也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她再也没有迟到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

  孩子进一步,大人要退一步。孩子能够自己做到的事情,家长就不要替他去办,防止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和习惯。

   

诱导惩罚——当好奇心与破坏心对决

隔壁家的小男孩小时候总喜欢拆拆卸,他的玩具不是汽车没车轮,就是飞机没有翅膀。一天,他妈妈看到他正拆新买的闹钟,就生气地大声斥责他:“你什么东西都毁!什么都坏在你手里!”并把玩具箱中的破飞机、烂汽车一股脑儿地扔进了垃圾箱。小男孩抱着妈妈的腿,哭着求她把这些东西留下来,可妈妈认为她的做法是对小男孩“不爱惜东西”的惩罚。其实,小男孩“破坏”它们只是想了解飞机为什么会飞,汽车为什么会跑,闹钟为什么会响。这位妈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犯错的动机,在实施惩罚教育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充分的尊重孩子,而将一次好的教育机会变成了扼杀孩子创造力、打击孩子自信心的屠刀。

而另外一个例子与之截然相反,一个小男孩忽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于是他就和几个男孩偷偷套住一条狗宰杀,把内脏一件一件剥离后进行观察。谁知这狗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当时很恼火,这真是无法无天!再说被狗咬伤了怎么办?不加惩罚绝对不行!经过冷静思考的校长,没有停留在认错赔偿的常规处理上,而是罚这个男孩画一付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男孩也知道自己错了,甘愿接受处罚。但当时他还是个小学生,要完成这个处罚:画一付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谈何容易!难倒要去杀一个人吗?小男孩吓坏了。不得不查找资料,开动脑筋。在杀狗中获得的知识,通过两幅图得到了巩固和溶化。校长和老师看到图后,吃惊地认为他画得出奇的好,同时也发现了他特殊的才能。那个男孩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

在孩子成长发展中,不要因为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就大大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开启创新大门的一盏灯。要帮助孩子将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奖励惩罚一颗巧克力换来的成长

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书架上一个花瓶。“咚”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了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来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孩子慌忙捡起碎片,并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就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蹿下跳,最后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孩子撒谎,因为每天上班前她都把窗户依次的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母亲不动声色地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开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励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精彩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杰出的修复能力,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胶水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 说完,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到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当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的时候,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我……”孩子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他努力想解释什么,然后只是笨拙地吐出了几个字。母亲用手指轻轻地挡在孩子嘴边,说“我的巧克力盒已经空了,所以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现在去睡吧,晚安。”她温柔地吻了吻孩子的前额,然后离开了书房。

以后的日子,一切照旧,唯一的变化是孩子再也没有撒过谎,因为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三块巧克力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故事中妈妈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惩罚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错误,学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从小开始教育,避免以后的成长中因为同样的错误而摔倒。而家长针对不同的事情,巧妙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既可以让孩子自己真诚说一声:“妈妈,我错了。”有可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单纯兴趣从小得到培养成强烈的欲望。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