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评课稿

2016-12-29  发布者:陈蓓  浏览数( -)

 

《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评课稿

南昌邮政路小学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中第四课的活动主题,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从而让学生学做生活中的聪明消费者。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综合性课程。生活化的课堂拒绝虚假的情感,它需要师生共同体验实现真正的情感交流。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最佳结合,始终使学生处于高亢,激昂的(学习状态,)是德育回归生活的首要途径。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陈老师设计以下三大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一. 谈话导入 走进生活;二.共同探究  指导生活;三. 升华课堂 回归生活。

开课伊始,老师从课题入手,通过两个字谜,引出“聪明”接着引出“消费者”的概念,课中进行小调查:买过东西的请举手,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做个聪明的消费者。开课环节亲切开展现场小调查,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理解“消费者”这个专业词语,自然地导入新课,课堂氛围融洽,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活的课堂应该是常态化的课堂,品德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这些生活经验已有的实践性。因此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为教学提供线索和空间。课上,陈老师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链接点,注意了已有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的联系,设计了“我去调查我发现”、“ 我看包装我发现”、“ 我去购物我发现”、“ 我要维权我发现”四个教学活动,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
   
课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联系教材与生活的手段,将社会生活的场景再现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参课堂的积极性。教学中以学促教,顺学而导,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将“商品标识”及“二维码”融入课堂,扩大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进行了沟通,将“进口商品”引入课堂,对文本进行了补白。

在突破本课重点的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和看收集到的包装袋,让他们了解包装袋上学问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上有机点拨、梳理,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初步明白了价格变化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的意识。

采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盲目购物的不良后果,在讨论、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的消费观念,体现了本课程的社会性的特点。有效的突破了本课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通过共同交流及工商部门人士的提醒,使学生了解维权的途径及方法,培养他们的“维权”意识。

一堂社会课的结束,仅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开始。此环节,打破了课堂壁垒,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学生购物时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情景展现出来,学生们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和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商品,体现了本课程的社会性的特点。

本课教学过程中以活动贯穿始终,创设了开放的、灵动的课堂。课堂中捕捉到了不少生成资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中不时产生着新的资源,又不断丰富着课堂,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充分的体现了品德课程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