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导入作用

2016-12-29  发布者:徐鸥  浏览数( -)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伊始必须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使他们产生新奇感,对一堂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温故而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我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时,先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复习旧课,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产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设计问题看似在温故,而实在知新,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出示课件:求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先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长方形的演变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启发学生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能从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演示投影片,在把平行四边形演变到长方形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图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方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以宽,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以高。这节课学生不仅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由长方形的面积演变的,而且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再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首先出示课件:花篮里有12朵鲜花,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朵?同学们异口同声说3朵。这时我在投影仪上又加一朵,13朵鲜花,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朵?结果剩下一朵鲜花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同学们,咱们来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对区分“整数除法”和“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这两种含义理解十分困难的学生 ,用电教手段区分比较,使学生亲自感知,概念掌握是十分清楚的。

    二、巧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以静态形象为主,但不变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而多媒体技术集聚“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形象生动可感,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

拟的优势。因此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建筑物的圆锥顶、机械零件、农民堆谷、吊车堆煤等多种实物图,使学生体会到圆锥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再用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锥体的形成。这样“动”的导入,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激发兴趣,探究新知  

此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一个人成材的起点,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要想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在活动中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高昂而持久的乐趣,遵循“愉快教学”的宗旨。所以,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通常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课件:上衣每件36元、裤子每件36.0元、鞋子每双36.00元,请问哪种物品最贵?比较一下36元、36.0元、36.00元这三个数的大小,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我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启动思维;不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质疑导入,激发思维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综合应用电教手段,巧妙设计出符合认知结构的认识矛盾,以疑生思,由思生疑,使学生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情景中,走出原思维状态,跃入新的思维领域,产生强烈的探求意向。记得我在一次听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这位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创设“问题意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他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我们村的面积、我们乡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萌发了疑问的学生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这位教师创设的质疑导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 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 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

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 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 ,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五、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 厚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 由以往自己先写出一个数 ,改为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擂台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 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越来越慢 。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火候”,启发 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 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六、引导观察,探索数学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运用活动经历数学、体验数学。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数学意识,把知识用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而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我校王教师在讲“长方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同学们的数学作业本,作业本形状是 长方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课本、文具盒,并提问:“ 课本、文具盒,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长方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在当前的教学中,电教媒体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但选用时的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联结各种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适时辅助,

创设丰富的情境,发挥最佳效应,从而激发学生以电教媒体为依托 营造和谐乐学氛围。具体如何教、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人们见仁见智。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