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误区与策略

2016-12-30  发布者:郭晶  浏览数( -)

探究性教学在调动学生参与性,激发学生主动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使其越来越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尤其是选修课的阅读,更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对此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可见语文的课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一问一答的教学,必须进行适当的深化与拓展。当前,深化拓展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然而,在我们重视课堂深化拓展必要性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深化拓展的实效性。从而使得很多语文教学活动在“深化拓展”的美丽旗号下,随心所欲地践踏着语文的神圣课堂——

一.脱离文本,舍本逐末的“无根”探究。

过去语文教学是以教参为核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参而展开,教师则扮演传达教参“旨意的媒介。而今天,有些语文课又在新课程标准的大旗下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淡化文本甚至脱离文本而追求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文本则成了开展教学的“引子”,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配角”。正如一位学者指出,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把阅读课上成了学生自由讨论课,似乎已渐成时尚,而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主体的文本撇在了一边。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点,而拓展是课堂教学之,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背离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探究只会是舍本逐末的“无根”探究。

二.只重表面,缺乏内涵的“形式”探究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只是在课堂中想尽一切办法加入一些看似探究的因素。于是,有的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物理课,有的语文课上成辩论赛、表演课,也有些看似围绕着语文课本展开,也具有学科特点,却只是简单的形式讨论或推荐阅读。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不仅仅是围绕教学主题的文本的拓展,还应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扩张。探究应该是一种纵向开掘,要能够通过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 。如果探究性教学仅仅是注重了延伸的表象,给课堂拓展教学穿上求新的外衣,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内涵,那么,这样的“形式迁移”则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

三.追求深奥,晦涩难懂的“无度”拓展

探究性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需要教师的有效调控,而拓展的“度”则是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度”包括两个方面,即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尽管文本探究的方向是多元的,但这并不是要求教师面面俱到,把文本从语言到结构、从内容到主旨全方位的进行探究。多而杂则只能易流于浅薄。如果课堂探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需求相去甚远,则使学生长期处于挫败感当中,完全感受不到其主体地位的存在及其价值所在之处,从而主动放弃了思辩的能力和怀疑的勇气,这样的探究只能曲高和寡,流于形式。

新课程下的语文探究性教学已不是简单的文本比较或形式迁移,它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的探究性教学中的确存在着许多进退两难的困惑。怎样才能走出探究的误区?我们究竟该如何进行探究?怎样的探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现在,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这一桶水装满,更要让自己的这一桶水处于流动状态,永葆鲜活。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总结经验、自我创新,从本质上把握课堂拓展教学。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有很大的空间及很强的灵活性,擅长拓展教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思考。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我想,也只有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善于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无限的拓展空间。

第二,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内容。

学生的心理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设计新颖、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情境,去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它与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相矛盾,产生知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因而教师先是作为一般读者结合教参研读文本,潜心体会,再根据文本内涵,结合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差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而根据需要确立探究性教学的内容。例如:在上庄子的《尊生》,可以让学生探讨:庄子说不把天下当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既然他不把天下当回事,那怎么可以托付天下给这样的人呢?怎么理解这句话?是否矛盾?这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也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庄子尊生思想的理解,这个探究性教学活动才能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

 当然,我们在设置探究性教学时,要紧紧围绕文本的学习目标展开,可以稍微高于它,却不可远离它或背弃它。同时,拓展教学的内容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三,教师既要做探究性教学的发起者,又要做探究性教学的参与者和调控者。

本着“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并不可以在研读文本后只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后就置身一旁,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的探讨而丧失教师的固有职责,成为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思想的中立者。教师要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即使不成熟却经大脑思考而形成的独特想法,也要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与发现。当然,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并非指一切思维和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面对学生的迷惘或价值取向的失位,教师则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发言权,通过必要而精当的点拨,使学生“偏离”的思维轨道重新指向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四,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推行小组探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是要将每个学生的每一点智慧之光都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既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因素,又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立足学生学习实际能力,合理分组,为探究性教学提供组织保障。小组探究的基本含义是“同类组合”,根本目的是“共同提高”。因此分组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占有详尽资料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准确分组意义重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自行完成文本的阅读。

第五,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

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使课堂拓展教学中经常出现空白、冷场的现象,无法正常展开。因此,要想顺利的展开课堂拓展教学,并使之精彩,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只要学生拥有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在拓展教学中,教师才能免于唱“独角戏”,才能有效的调控课堂,使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语文探究性教学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以“高效”为最终目标,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拓展教学中的不足,又需要教师悉心研究,精心筛选探究内容,把探究问题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探究性教学才能渐入佳境,走向“高效”!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