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2017-01-04  发布者:胡苹  浏览数( -)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要分析一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并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反之,个体心理如果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则往往倾向于接受与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在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学生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相反,若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状态;而家庭状况不正常的,如单亲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父母要求过严过高,都会引起产生焦虑、沉闷、抑郁,对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起了消极影响。近年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城镇的已有过去的多子女家庭过度到独生子女家庭,这一变化使家庭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大人自然非常疼爱,对他(她)往往比较迁就,并且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质方面就会近可能满足他(她)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是独生子女,特别希望入读重点中学,因此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这样一来,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管教模式是:在物质享受及适应行为等方面百般迁就;而在学习及成就行为方面百般苛求。前者造成子女的心理承受低下,难以应付挫折,但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重重压力。在这种管教模式下,学生会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同时家庭对子女保护与溺爱的倾向往往导致他们对已进入青少年阶段的子女严加控制,无视其独立性的要求,因而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矛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家庭的幸福。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诸方面均出现了一部分促使青少年心理偏离正常状态的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注重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心理学就是一种科学,它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让我们共同运用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天赋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吧。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