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我的研讨

2017-01-17  发布者:王春花  浏览数( -)

 

我的研讨

   一、课文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近几年来,在课堂质量工程的逐步实施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课堂教学的导入,重视设计导言。如果这一环节做好了,就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是一些教师不顾学情,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刻意模仿别人的导入语,给人一种不自然、不和谐的感觉,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曾设计了一段精彩的导言,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的乡村境界,接着导入新课,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老师竟全部照搬了于漪老师的导入语,学生是背了,但一脸茫然,并没有领会这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如何联系,结果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导入作用,反而使他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局面。究其原因,他所教的对象是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的文化素质没有他所期望的那么高,不能对老师的意图心领神会。所以,我们在课文的导入环节上,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二、词语教学环节

初中阶段,作为语文基础的词语教学,广大教师都很重视。教师采用的办法通常是,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边读书边查字典,或在读书过程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这样做虽然能使学生查出了词语的意思,但却存在着一定的弊病;首先忽视了学生感悟理解的思维过程;其次,也使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领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成了一句空话。(殊不知一个词语在字词典里有好几个义项,究竟用那一个应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第三,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对词典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一旦没有字词典便会束手无策。为了准确的掌握词语,使用词语,应先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先划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自己结合语境和词语使用的对象动脑筋思考它在文中的意思。并多读培养语感,然后结合字典正确理解词义。这样做可一举多得,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解决了非词典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训练增强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并没有要打……”。当同学们读到这里时就对狡猾一词的意思,用法产生了怀疑,这个词是个贬义词,为什么会用在这里来形容天真活泼的孩子呢?我就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个词语的前后句子中表现出的师生关系和儿童的个性特征联系起来理解,结果使同学们很快得出了这是一种贬义褒用现象,是表现孩子机灵、调皮、活泼特性的,应理解为调皮?机灵。看来词语环节的正确处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会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的放录音或范读

 放录音和教师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听觉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如果先后次序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不恰当,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到底是先放录音还是先教师范读呢?还是先让学生试读好呢?表面上看,这只是先后的变化,其实,它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趋向,前者似乎越俎代庖,因为较长的文章,不少教师在自己范读或播放录音后,再也没有留下学生通读的机会,然后就开始分析课文,后者是先让学生尝尝梨子的滋味,给学生应有的学习主体地位。我认为,无论长文、短文,都还是先让学生尝试着读,然后抽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先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评议其长短,最后由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指导读,这样才符合朗读教学的规律。

  四、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究竟如何提问,又如何善问又如何有意义的问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是没有考虑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一节课,光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问题是要求全班齐答,有时只要学生回答毫无意义的对不对是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或许是节约时间,或许是课堂的气氛,当然也有启发的作用。但这却明显地造成了反馈的失真。问题一出,常常是优秀生一哄而上,把答案抢先定了格,齐答、抢答成了优秀生的专利,而多数学生,要么还未来得及动脑思考,思维便被扼杀了;要么滥竽充数的跟着起哄。我认为,这里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不够,教师提出或提出问题应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的同时还应该有层次,有针对性,尽量不要求学生齐答,而是根据问题的层次有针对性的抽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单个回答,以使不同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各显神通,教师也可得到可靠的信息反馈。

五、课堂中的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互动的最好环节。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这时,教师的适当讲解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我们应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组织他们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间充分活动起来,特别是在解决疑难问题时,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环节问题,如果问题一出,在没有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情况下,马上就要求分组讨论,只追求了一种形式,并未达到实际效果。这正如炒菜一样,火候没有把握好,照样炒不出好菜来。我认为,在组织分组讨论前,首先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六、课堂中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无形中就充当起了绝对权威的裁判,尤其是对学生回答问题。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评价的环节问题了。教师往往在抽一、二名学生回答后,马上就做出终结性的评价,而恰恰是这种及时评价,错失良机扼杀了其他的创新意识。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当教师的应该牢记,它就是: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的后半段。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延迟评价,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答问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好的创造性的见解。

 七、课堂结尾的处理

   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编筐、编篓,功在收口。精彩的课堂结尾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巩固了课堂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它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它也是判别一节语文课优劣的标志之一。有些老师上课有时拖拉、有时草草收场、有时看书等等,这些都是不足取的。对课堂教学结尾的处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归纳总结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知识要点、结构联系、情感特征及写作技巧等。第二,承前启后法,教师掌握了前后课文某些联系,如《中国石拱桥》与《苏州园林》的文体特征;《孔已己》与《范进中举》主题与情感等即可运用自如。第三,联系现实法,教师可依据教材中的现实因素或渗透思想教育或强化理解能力,这种方法往往能触动学生灵魂使其情感升华,课堂气氛活跃。第四,适时仿写法,此法最大优点莫过于阅读学习与写作运用有机结合,如《枣核》课堂结尾处指导仿写文前部分悬念法,由《背影》指导仿写细节描写等等。这种方法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更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对必要问题的正确处理,每个环节做到恰如其分,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