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2017-02-24  发布者:申曼  浏览数( -)

一、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二、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w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向我们介绍了一位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这篇课文通过写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他的眼睛,让我们去领略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联想想象,启发思考 

四、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他, 早年父母双亡,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80年代以后他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晚年的他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191011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后病逝,终年82岁。

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恰恰抓住了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矛盾这一特点,用他独到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托尔斯泰的独特形象。 

  也许同学们对这个人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文豪,模样儿长得如何?生活应该过得怎样? 

  生:他可能长得高大英俊,很斯文,言谈举止,文质彬彬的;衣着很时髦,身边有许多仆人,出门有豪华马车(相当于今天的宝马),总之生活过得很滋润……

  师:下面就带着我们的想象,阅读全文,看看托尔斯泰的形象和生活是否与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 

  二、听录音,把握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你认为文章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哪些方面?指出文章的相关段落。 http://video.sina.com.cn/v/b/49416862-1239284021.html

  师:你认为文章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哪些方面? 

 生:外貌特征(1-5)(整体) 

  眼睛:(6-9)(侧重) 

  (二)精读前五段,理解人物外貌特征  

快速阅读课文的前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作者主要从哪些细节来描绘的?

2、你认为文中的托尔斯泰的长相与我们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回答

  师:对于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作者主要从哪些细节来描绘的?

 学生阅读后明确——这些文段依次写了托尔斯泰的须发——面部——面容表情——长相平平(普通)——其貌不扬:令拜访者失望(侧面描写) 
  1、学生概括其外貌特征 
  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生:失调、崎岖、平庸而粗鄙(丑陋、大众化)。 
  教师引导学生细化,要求在文本中找依据,勾画出相关句子、词语,侧重品味崎岖的含义,然后依据这些描写加以联想、想象,在头脑里形成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托尔斯泰的胡髭、鬓发、眉毛、鬈发、胡须、脸颊、额头、鼻子、耳朵、眼睛逐一展示出来,形成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让学生与自己的想象画进行比较、与文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图像作比较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  

2、师: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生: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学生齐读练习三,了解其定义和作用——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师: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作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C.“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D.“……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E.“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师总结: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平庸而丑陋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同时也暗示了托尔斯泰的不平凡。 

  (三)、精读后四段,感受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进而感受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 

  学生默读后四段,边读边勾画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 
  示例第8语段: 
  作者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将托尔斯泰的肖像图展示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用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精美、独特。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

 1、教师范读6-9段;学生勾画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示例:托尔斯泰的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中,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学生赏析(生生互动):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描写,突出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作为一个世界文豪,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锐性和丰富性)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运用比喻,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里的比喻,告诉人们托尔斯泰是一个作家,作家的良知使他敢于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揭示出农民贫困的原因。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良知又使他敢于批判自己,解剖自己,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这是伟大作家的共性,例如鲁迅,他也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 

  师:我来总结: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三、探讨全文写法,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矛盾统一体)    

     对比 
  外貌丑——眼睛美(心灵美,境界高,精神伟大) 

     衬托 
  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着力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 

  思考后明确: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既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又揭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突出了他是一个矛盾体:他形貌和思想精神的矛盾,也是他的人生追求、态度与他的贵族身份的矛盾。所以他的一生都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到晚年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财产和贵族身份,甘愿做一个农民,最后病死在一个小站上。 

  过渡:逝世后,他被埋葬在一个荒郊野外的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中,这个土堆无人守护,也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却被茨威格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问:联系这篇课文,请谈谈为什么? 

  思考后明确:因为他是一位既普通又不平凡的人,是一个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四、没有结束的话    进一步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的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老师简介托尔斯泰生平:http://baike.baidu.com/view/6208.htm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并不矛盾。因为,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但他又是痛苦的,它看透了暴政、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五、    作家余华说: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同学们,其实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一节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作品的内涵需要我们在反复的阅读中去品味、挖掘。就像本文,我们只是开启了一条缝,托尔斯泰还有更多、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等待我们去探寻……愿同学们亲近文学,走进名家,愿文学雏鹰从这里起飞!

 

 

六、教学反思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  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  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3、    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