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学生情感的整合的

2016-11-25  发布者:袁英  浏览数( -)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学生情感的整合的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历史知识的灌输与接受。而新形势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课程改革重点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应成为历史教学的中心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积极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素质。教师,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历史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大量道德情感素材,我们可以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结合相关背景,或提问,或比较,把正确的道德情感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的。

一、     结合史实,激发情感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学科中府拾即是的情感态度也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是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历史学科本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素材,又由于其具有真实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有必要打破传统,树立新观念,补充、重新整合教育素材。如司马迁受腐刑之后,忍辱负重写就是史学巨作《史记》;范缜在反对者的围攻中发表了《神灭论》;曹雪芹在贫病和饥寒中创作了《红楼梦》;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了二十七个春秋撰写了《本草纲目》;马克思在饥寒交困中写下了《资本论》,等等。他们为了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艺术,追求进步,耗尽了毕后心血。教学中,运用这些事例,可使先人的光辉业绩,强烈地牵动着学生的缕缕情思,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的理智之光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沿袭下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受到深刻的理智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产生的体验。包括下列主要方面: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敢当责任,勇于改革,合乎民心,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等。结合历史上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很有好处。例如,邓世昌为抗击外敌而视死如归,陈玉成为反抗压迫而英勇就义,岳飞的精忠报国,刘胡兰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们的高风亮节,垂范后世。他们的光辉事迹,都是对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极好素材。总之,历史教科书中有着大量具体生动的道德情感素材,历史课以其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更应该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贴进生活、感受教育

有数据表明,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怎么喜欢上历史课。这是何故?除了已被议论了很多的各种理由之外,历史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体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历史教学,总是单方面的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理性思维与历史责任感的接班人。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接受了一些现实的知识,而实际却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毫无意义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难以体验到属于他们的乐趣,学生受到的只是各种单调、枯燥、的刺激,学生只会在那里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难以落实,历史教学的质量也难以提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所以我们的情感教育要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义务劳动等方式,走进各行各业,切身体会工人、农民、士兵、法官、商人等职业的工作方式、责任义务等;也可通过爱心活动、换位实践等活动方式,体验做父母、老人、幼儿、残疾儿童甚至乞丐等各种角色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让学生得到社会角色体验;还可通过参观浏览、实地考察等手段,深入农村城镇、河流山川、工矿企业、博物馆等,获得直接发第一感观的体验,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抽象与现实中的直观形象联系起来,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更合理、客观。

三、积极体验,善于拓展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释的,正所谓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等,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解释,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才会真实和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它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所以应该多鼓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例如:快乐、舒适、幸福等肯定性情感体验,恐慌、焦虑、痛苦、惊吓等否定性情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心、同情心体验,这是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的一面,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反应。为了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可组织学生以,观看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走向,揭示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使学生在活生生的剧情中,深刻要地体会到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实发展的艰难状况,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败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只有把这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互相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上实现大丰收。

 

结合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历史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问题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主动探究获得,既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的问题,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什么影响。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唐太宗的功过是非;什么是战后雅尔塔体制,它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什么影响。问题也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如: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看今天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解决,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2、因材施教,因人而易,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问题情境(1)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中隐藏着的矛盾事实,通过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如: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党章中仍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2)利用学生讨论中对某一问题发表的不同观点,通过辩论,创设问题情境。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3)介绍史学界对某一历史问题研究的不同观点,通过比较,引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如:对哥伦布远航,发现新大陆的评价,我国史学界就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将美洲纳入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应予以肯定;有人认为他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的疯狂掠夺和血腥屠杀,是印第安人的一场灾难,应给予否定;有人倾向于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发现新大陆,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因此,必须全面、辩证、客观和公正地加以评价。(4)有目的将历史与社会现实加以有机联系,通过以史为鉴,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创设问题情境。如:我党历史上曾有两次极的思潮,给我国革命事业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从中深刻体会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今天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要防右,而更主要的是防的正确论断。(5)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在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如: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七雄形势图,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两图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各国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6)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假设和对假设的检验,引发思考,激化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如: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假如你作为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是否认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否还有其它的途径来尽快结束战争。(7)强调学生神入历史,对历史进行积极地体验、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如:以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为题,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和暇想。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