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留心常见意象的不常见解读

2017-01-05  发布者:徐航  浏览数( -)

透过意象感受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阅读理解一首古典诗歌的一般步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时候,常常指导学生抓住意象这一创造意境、抒发情感的载体。但由于诗歌的意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对意象的解读既要注意积累一般含义,也要注意其特殊性。
  
  一、积累意象的传统含义
  
  古典诗词中的不少意象,往往具有典型性。因为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中,它们被诗人不断地使用,从而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含义。如月亮,一般说来是怀人思乡的代名词。李白的《静夜思》里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虞美人》里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里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更有人编出一些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意象的传统义: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诸如此类的均为常见解读,这方面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快速感知诗歌的情感。
  
  二、留心意象的特定含义
  
  有时在某一作品中也有可能带有与传统义不完全相同的特定含义。
  如风雨这一传统意象在古诗词中多用来表现诗人孤独苦闷、失落不得志之感。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乌夜啼》)。凄风苦雨常与诗人愁苦的心境吻合,于是成为诗人表现乡愁、仕途坎坷、理想破灭的符号。风雨越是凄凉,诗人情感活动的背景越是令人感伤,反映出来的诗人情感越是深刻和细微。然而风雨也有的一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些诗句都将风雨写得喜人而别有一番情趣。
  由此可见,某一意象的传统意义与它在某一作品中的具体含义有时并不完全相同。在鉴赏一首诗歌时,切忌主观臆断,用传统的常见义来代替作品中的特殊含义。
  
  三、注意意象特定含义的有效品析
  
  鉴于古诗词意象有传统意义和特殊含义,在品析意象时,建议做到以下两点。
  
  ()认真揣摩意象的特征
  为防止曲解诗意,揣摩意象的特征在鉴赏过程中极为重要,因为它是作者的文学创新的表现。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是寄托愁思的载体。而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却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水是雄奇瑰丽的,是磅礴有势的。因此,解读意象切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写诗讲求炼字。对意象特征加以描摹的词语足见字眼的传神。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可以跳出僵化思维的框框,从而确切了解真意。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中的春风,不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风写得通人性,写出了季节变换的喜人景象,从而表达了作者隐居时的达观态度。把握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描写春风的上。
  再如2008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考了王维的一首诗——《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题目是:1,简析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第一题其实就在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分析景物特征。仙鹤之多与松树之茂盛,与后句访客之少形成对比,写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第二题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许多人把情感理解成了抒发作者的寂寞之情。究其原因,在于只看到首句中的寂寞二字。这种理解的偏差要求学会下面的一点。
  
  ()整体把握意象群
  诗歌中往往不止一个意象,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会共同为作者的心境服务,这就构成整首诗的意境。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八个意象叠加构成诗人秋天萧索凄凉的意境,无限愁绪溢于言表。著名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用十个意象将漂泊之人的活动场景刻画得深入人心。一组蕴含着情思的景物,构成了秋日黄昏的一幅图画,画面透射出荒凉、萧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日暮途穷、凄凉窘困的心境。
  但在《山居即事》中,许多学生受寂寞掩柴扉的影响,造成误读。其实如果认真分析,后四句分别描写了嫩竹、刚长出来的莲花、袅袅升起的炊烟、采菱而归的人,营造了和谐快乐的意境,作者隐居山中的恬然自得融于其中。由整体推敲局部,不难看出颔联中写物多人少并不是反映作者内心的寂寞,倒是梅妻鹤子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了。如果理解成寂寞,显然是相互龃龉的。人访荜门稀并不同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寂寞凄凉。
  张岱年的《中国思维偏向》里有这么一句话: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可见,整体把握是阅读的一大基础。整体把握诗中意象群的意蕴,是全面理解文本的根本方法。只抓只言片语,就会一叶障目,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们要的是站在高处俯瞰整座森林。
  所谓诗无达诂,我们在理解诗歌时要学会捕捉意象、深入揣摩意境、切实领会旨意。意象的传统意义固然是精华,但也不能忘记创新的东西、个性的东西。因为诗歌意象的特定含义,读者才能看到许多独特的审美意象。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