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以教师的“主导”,引发学生的“主体”

2017-02-17  发布者:陈丽  浏览数( -)

在我心中一节好课的标准如下:

一、对教材的处理。

     教师要领会课程标准所蕴涵的理念,能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教材的深度、广度、难易度把握得当。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综合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点,将教材与课程资源进行恰当地有机整合,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好的引入。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的是一个敢于质疑、追问的环境,设置的是一个勇于合作、参与的情景,让学生一进入这样的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 —— 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善于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也掌握了帮助学生的最佳时机。创设多维互动、多向交流的教学形式,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高。

三、教师对教学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能充分体现出“智力与非智力、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好新旧知识的“桥梁”,并引领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去创新。内容的安排要有梯度、有层次,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教学过程流畅,知识间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 形 ” 散而 “ 神 ” 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 “ 思 ” 起来、 “ 活 ” 起来。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 “ 欢声笑语 ” ,更不是极其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长期建立的师生互信、互助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气氛的活跃还要有 “ 度 ” ,既要学生 “ 动 ” ,又不能让学生 “ 乱 ” 。教师要用一根 “ 线 ” 始终牵住学生的活动,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要体现有效的师生对话,教师的巧妙设疑,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由此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潜能,而并非 “ 做秀 ” 式的 “ 一问一答 ” 。

     记得听本校一位数学老师的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们所教的学科不同,但听了他的课确给我很大的启发。那节课他讲授的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上课伊始,他首先拿了一副三角板问学生各个角的度数,并要学生计算和是多少。并引导学生去理解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相等。让后在黑板上画出多个任意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进行分割,看看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并让学生用剪刀沿对角线分割。学生很快的完成,回答分割后得到的都是三角形,老师马上问学生,你这样能不能计算出你分割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马上就计算出来了,这是老师又问学生对角线能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学生们讨论交流后总结出一个式子(边数减去二),得到多边形运算公式( n - 2 ) *180 ,然后引导学生去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推导多边形的计算公式。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动手,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即完成了教学目的,又让课堂活了起来。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