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新学校,新环境

2016-11-07  发布者:王颖  浏览数( -)

很多老师都说新人好,能够很快接受新思想,但是新人也有困惑,就是自己固有的东西少,这也就容易导致遇见新事物的时候无法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新事物多的时候,会更加困惑该何去何从。有经验的老师就会结合自己已有的东西进行大胆、有目标的选择和取舍,这让我想起历史理科班现在正在教的内容,讲到英国,说它是尊重传统、勇于创新,英国在“光荣革命”后依然保留了国王这一传统,这对民众是个极大的定心丸,保证了革命后政局的稳定,为后来英国的发展,无论是日不落帝国的创立还是工业革命的开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英国还通过专利保护等制度大力支持创新,让他成为2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所以,尊重传统不一定是坏事,一个成熟、有经验的教师对待如何让别人的东西为我所用方面真的比年轻教师要好太多。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冒着如此大的“风险”给我此次学习的机会!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一种心态、一种魅力。

一种心态指的是包容的心态,或许是工作时间不长,经历的太少,也或许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太差,无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体会;又或许是与学生亲近,以至于对学生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希望,毕竟我们对自己亲近的人才能够如此真实,如此要求,比如希望他们能够在上课铃响后就做好课前准备;上课了就应该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不应该再讲话等等。但在这里,在他们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实在平等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坐姿、可以随时提问、当然也能够废话几句、可以随时利用电脑查询疑问、可以选择书架上的图书阅读、可以随时喝水等等,而老师呢?史料的提供者,或幽默、或温柔、或严肃的方式娓娓营造历史氛围,让孩子感受历史、思考历史、畅谈历史,即便你没有发表观点,聆听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对我而言,我可以做到私下里和学生谈天说地,但一进入课堂就开始用所谓的“师道尊严”去要求自己和学生,以至于剥夺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发现自己的能力。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误的难免的,所以过程性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十一这个看似没有规范其实规范很细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个评价让孩子们始终关注着自己的言行。当然,制定规范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做的更好,这不也是一种包容吗?

另一种魅力则来自于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历史组的两位大拿魏勇和贺千红老师,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同。

魏老师的课堂有的就是挑战思维的问题,对此魏老师笑称是“思维侵略”,孩子们在这些问题面前跃跃欲试,畅所欲言的表达各自的观点,勇敢的进行着“反侵略”,也许这些想法禁不住细问和推敲,也许一节课下来对某一问题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答案,但就是在这样的质疑、思考和不确定中训练着孩子的思辨性。所以,这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课堂中孩子们的思考和言论?如何帮助孩子形成合理、理性的思维?这需要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迅速的信息整合能力、平等包容的教育观念,避免一言堂,肯定学生哪怕一点点合理的思考,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为学生思维形成创造条件。魏老师在他《思想点燃课堂》一书的开篇即写到“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他的课堂像是探险,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站会遇见什么,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再说说贺老师的课堂,她的课堂少了魏老师课堂的危机感,却多了一份深深的安全感,给人以享受和惬意,原来“不激情的课堂也能如此吸引人”。吸引人的是什么?就是老师强大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当她就某本书与学生分享的时候,当她谈个人经历的时候,都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也不得不承认,人文学科的教学真是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当然,两位老师也有相似点,就是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学生答不出来,老师会继续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中去思考,这就是十一学校的“等待文化”吧!

说实话,历史“以史鉴今”的社会功用在当今考试制度下已经越来越模糊了,老师们想去做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在十一,老师们却在点点滴滴的践行着,也许作用不会很快显现,但实践就是个很好的开始。这一点值得思考,培养出优秀成绩的学生固然重要,但“公民素养”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的根在哪里,就极易丧失自身意识和民族意识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空洞的人。随着社会进步,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物质进步,却发现人性进步还有待提升,人文科学则承担着弥补这一缺失的义务。

这一问题听起来或许会感觉很深刻,其实不然,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在教学中敢于让学生质疑课本、质疑老师、敢于提出为什么,并在提出疑问后去思考解决问题,所谓的“批判性思维”也就在逐渐形成中了。孩子见得多,想的多了,当再遇见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意外,自然也就不会极端兴奋或极端仇视,这样的心态很重要。

最后我想说,当学科真正承担起育人责任的时候,课堂也就充实、丰富起来了!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