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浅谈培养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

2016-12-11  发布者:邓薇  浏览数( -) 【推荐】

广泛阅读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但语文学习中的课外阅读一直是一个令教师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布置下去的阅读任务被草草完成,更有甚者,孩子们会做出这样的回答:不知道看什么书、忘记看了、看不下去……就此一拖再拖,能够保持阅读习惯的学生几乎没有。而在农村学校,这样的情况更是变本加厉。

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身作则

《扬子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那么作为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教师本身也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青少年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转化兴趣点

众所周知,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课内和课外同样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时间是教师难以控制的,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潜移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我觉得《山海经》这类书籍可以吸引学生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神话故事,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地简单介绍了课文中出现过的神奇动物,比如说:“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奇怪的特性?等等。产生的结果还不错,很多不爱阅读的学生主动去借阅《山海经》,我认为这次阅读兴趣的激发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四、激发内部动力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五、创设良好读书环境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总之,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意识的逐渐增强,会使学生养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兴趣,逐渐自觉地把阅读的触须伸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培养读书兴趣,让阅读成为习惯,对于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考不无裨益。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