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课堂教学细节

2016-12-14  发布者:胡老七  浏览数( -)

所谓课堂教学细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如不经意的语言、表情、手势,它常带有情境性、突发性和隐蔽性,因此少有人去关注、去研究。但这些教学细节可以折射出教学者的教学理念。

剖析并警惕这些教学细节,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促使新理念在教师头脑中生根、开花、结果,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深入。

       



 


课堂教学中,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掌心向上、手指向上翘几下来示意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完后用掌心向下挥挥手示意坐下。


这个干练简洁的动作,折射出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专制型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是课堂的中心。这个动作折射出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教师高高在上,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安排。


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雕塑、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建议掌心朝上,平伸四指,做个“请”的动作,用“请你说说看”“请坐下”等话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互动互惠和平等对话开展课堂教学。


细节2:不应向学生表示过度礼貌



当学生帮助老师、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时,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或回答精彩时,教师会很激动地连声说“谢谢!”


这“谢谢”是对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感谢吗?是对学生配合老师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感谢吗?


显然,这感谢声在体现老师谦虚、平易近人好品质的同时,或许也折射出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新课程教学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给与和接受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或命令学生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新课程教学要求尊重、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我们应该把感谢改作欣赏、赞赏、肯定和鼓励。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独到的思维、精彩的回答,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让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细节3:不应回避“节外生枝”的问题
 


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往往会有学生发表不尽相同的观点或想法,小组讨论时往往会提出许多“离题太远”“节外生枝”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打横炮”是老师上课时最担心和害怕的。他们大多采取选择性吸收的态度,对那些符合原先教学设计的,或大加赞赏,或大做文章;对不符合原先教学设计的,教师或装聋作哑视若不见,有意回避,或匆匆地强行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


现代教学认为,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地背诵、接受现成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及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


让学生自由表达出对问题的理解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的过程应该首先是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然后去思考和探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师要淡化预设性结论的获得“喜悦”,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探索、思考与种种体验。要直面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敏锐捕捉和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灵活及时地提供支持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困难,最终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使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越教师的课前预设。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