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信息技术教学的困惑和思考

发布者:宗立文     发布时间:2016-12-29 浏览数( 0)

伴随着我省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素质教育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社会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不断更新的学科,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可供参考,相比其他学科,在教学研究上有很多不足之处,又由于其学科特点,不可能直接借鉴其他学科现有的方法。现将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学习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只能从鼠标、键盘、开机、关机等一点一点零碎知识学起,教师容易把信息技术课上成纯“计算机的学习”,从而偏离了教学的初衷,使学生的学习变成零碎的、机械的、线性的知识累加,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我认为应学习借鉴语文课的做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设想如果语文课上只讲字、词的用法,而没有对文章的理解,对语言的运用将会怎样。同样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尝试。

1、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提高信息素养。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可以用来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再如从学生感兴趣的“画图”着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首先让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并让学生认识“画图”窗口的基本组成(包括菜单栏、工具箱和颜料盒等),最后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操作方法。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让他们自由创作作品,画自己喜欢的画,多画多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利用电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被提高了,不仅能用计算机绘出图文并茂的图片,而且还能尽快熟悉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利用学案导学,建构“任务驱动”,体验发现、处理信息的快乐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应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内容时,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教师可以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张贺卡送给自己最亲的人”这一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如何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轻松自然。学生在操作、发现、尝试,创造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立的,两者不能割裂,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教师只要在日常计算机教学课程中有意识的渗透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就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为学生将来自觉地搜集、鉴别、处理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步骤多、方法多。这就决定了如果教师把每个知识点,每个步骤、每种方法都面面俱到,将大大压缩学生的练习时间,而且方法越多越容易混乱,课堂效率反而低下,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架构和能力的形成。如何取舍呢?我认为应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尝试自己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则负责为不同的同学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形成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和反馈体系。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呢?

我认为首先应充分利用课本素材,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涌现,使课本素材越来越不受重视,其实现在素材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排,内容编排循序渐进,方法步骤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完全可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本素材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学生不但掌握了信息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另外,开展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小学各科教学实践中,它主要的特点是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它的成功之处就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强调了人际交往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为4人为宜,其中以好、中、差生进行搭配,也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进行组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是创设一个只有小组全体成员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还需要与小组同伴合作来实现的目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是在酒池里发酵的酒一样,只有让其充分的融合、发酵才能创造出“美酒”来。

例如,在Powerpoint一章的综合练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围绕主题,恰当组织各种多媒体信息;注重演示文稿整体风格的统一。并采用对电子作品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的评价方式。

首先要求学习小组一起确定研究方向,明确需要收集的资料及方法步骤,分工负责,利用课余、双休日对本地的环境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并通过读书、上网、社会调查活动来积累环境保护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对环境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制作电子作品,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小组互评。在活动中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学生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制作电子文稿的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

①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共享资源、网络维护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

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

③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碰撞、融合、提高的过程,需要一线的教师不断地思考——总结——实践——再思考——再总结。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社会,我们有幸处在这个时代,只要努力必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成绩。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