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 个性化教学

发布者:刘梓桐     发布时间:2016-12-31 浏览数( 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程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我认为,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 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的独特的解读的阅读教学过程。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1、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

  阅读是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是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2、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地丰富着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为读者的世界,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独特体验。阅读体验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1)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的主体,转移到在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了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了主体自身的存在,使客体中的情感变成主体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少许多。

  (2)整体性。每部作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把作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然后加以解读,总会丧失些什么,必然会使作品失去其完整性。人的思维也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产生是整体的,它是不可以拆解和拼装的。阅读体验应该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3)独特性。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默哈特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或模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在阅读这个动态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正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心理图式"不同,因而他对作品的体验和解读也会有所不同。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在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有时甚至也是在创造意义,因此,教师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更不能靠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

3、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已有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该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或图式)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顺利识别出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中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这正如清代诗论家薛雪所言:"杜少陵诗……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对于同一首诗来说,其信息含量本是相对固定的,但它的涵义却因不同读者头脑中所贮存的相似模块不尽相同,便会出现各不相同的相似选择和相似匹配,从而呈现出有差异性的读解。因此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操作措施

  1、尊重个性,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1)自主选择读的方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喜欢轻声朗读,有的同学喜欢大声诵读,而有的学生喜欢默读。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的读,只要是学生处于内心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他们,而是应该去指导他们,去支持他们。

  (2)自主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差异,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哪一节读得棒就读哪一节,哪个小节最具吸引力,就读哪个小节……以充分尊重学生得个性,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如我在教学《五彩池》时,让有相同爱好的学生坐在一起,进行选择性学习:想当播音员的同学有感情地读读文中描写五彩池美丽形状和颜色的语句;想当画家的同学给五彩池配上一幅艳丽多姿的画,并写上一句广告语;想当地质学家的同学去研究五彩池形成的原因,写出一份报告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哪些同学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用什么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都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课堂上生机盎然,每个学生都会异常活跃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地乐园。

  2、激活课堂,让个性的花蕾尽情绽放

  后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观综合的语文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显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

  (1)以""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情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种层次的读。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在浓烈的阅读氛围(如品读,分角色表演读、加手势读、小组竞赛读)中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真切体会山光物态的情趣,想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感人的场面,领悟到人物真、善、美的情怀,领略文章的意境美。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当学到写桂林山这一段时,我们进行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大家该怎样读这几句话,学生们觉得很新鲜,都跃跃欲试。通过约2分钟的准备,"小老师"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指导他人。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读得气势些,山的奇、山的秀,山 的险。"不管学生读得有气势还是优美,这都是学生对语句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老师应该珍视。

    要有效地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就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个性化教师素养。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奉献,就是不能照顾个人的利害得失;求真,就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新,就是敢于独立思考。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第二,具备一定的专业功底。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理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有丰富的积累,有宽阔的视野,有良好的悟性。

    第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应该有所发展。这种“情感”就是我们对学生应有的爱心,课程标准强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转变。

    第四,语文教师还应该热爱生活,有生活的情趣。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工作忙,压力大,非常辛苦。我们要善待自己,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别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就会派上用场。

四、实施个性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进,实验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理论层面上的,也有实践中的。有关方面正在分析和研究,力求使新课程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教师,更好地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当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提倡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尤其要注意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地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大脑只不过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法唤起,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改革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接受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同时还须改变接受性学习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统治课堂的局面,引导学生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各有利弊,不能剑走偏锋。有的一说“探究性学习”,就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搞研究课题,目标指向就是要在相关活动的评比中获奖。有的在活动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那里做课题,把一部分乃至绝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有的甚至少数学生也是做做样子的,大部分事情实际上都是老师在做。“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让学生将来个个都有探究能力,人人都有探究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摸索“探究”的方法。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充盈着的是宽容和人文关怀。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相当艰辛的""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应时代的召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我们期待着个性的花蕾绽满花枝。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