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二:提交课堂教学视频或微课截止日期 : 2017-01-02

作业要求 : 

作业二:提交课堂教学视频/微课(二选一即可)

1.课堂教学视频:参训教师选择自己一堂满意的课程,教学的过程,请同伴帮忙录制(借助手机、DV、摄像机均可)1040分钟的视频,只要是完整的教学片断都可以。

2.微课:结合培训培训课程,提交一篇微课

注意事项:

1.视频或微课命名为“单位+姓名+年级学科+课程名称”

2.提交时,请在文本编辑框中编辑不少于100字的视频介绍或提交视频配套的课件

3提交视频前,请仔细阅读下方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

http://html.study.teacheredu.cn/el/proj_1625/article/37001/6466205.htm?ms=1473646281471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提交课堂教学视频或微课

提交者:学员熊先伟    所属单位: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提交时间: 2016-09-12    浏览数( 0 )

《课题2 分子和原子》说课

     说教材

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化学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实验和生活中花露水扩散等现象,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概念。

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和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体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说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和用分子、原子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我主要是给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出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相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体验实验事实,以及借助生活现象,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感知使学生认知人眼看不到的粒子的真实存在及其性质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

四、说教材和教法分析

《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课本从学生熟悉的水蒸发而减少的日常现象导入新课。由于这仅仅是一个口述的实验现象,且果真实施蒸发水操作需要较长时间,而不宜在课上实验演示。我认为比口述现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的是那些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动手的实验。于是,我就把教材加以整合,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体积是否等于200ml”?的实验设计成一个简便、易行、现象更加明显地细玻璃管实验:“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ml,先让学生猜想,再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究。这样创设课堂导入的问题式学习情境,目的除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以外,还有让学生在意想不到与已有的认知相冲突的实验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主动地学;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情景引导、实验启发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亲自参与。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五、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在做中学的快乐。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的:

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入           活动与探究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创设课下探究问题     

 

具体过程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入 :疑是学生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有疑问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此,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入时,开始让学生猜想“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ml的问题,学生猜想后,让学生利用亲自动手实验(见左图)。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实验我做了改进:把量筒换成细玻璃管,把酒精滴几滴红钢笔水。这样操作的目的在于实验现象明显,量筒管壁粗落差小,细玻璃管管壁细液体下降明显;容易引导学生的正确猜想,如果是用量筒,量筒内壁也会沾少量的水和酒精,容易让学生猜想出现偏差。实验后学生发现结果小于20ml,大家非常疑惑。我采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意外结果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什么原因引起如此误差,出现如此现象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新增的实验也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活动与探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紧接着实施活动与探究一: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花露水在教室扩散创设情景感受粒子的扩散;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蒸发实验,证明构成水的粒子的扩散;之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品红扩散实验,体会品红颗粒逐渐扩散的过程,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粒子构成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观看苯分子、铁原子、铜原子投影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原子确实真实的客观存在着。即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这一难点是由学生感受一系列熟悉生活现象,亲身实验操作的体验,真实粒子图片的观看以及生生间、师生间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进行突破的。这样设置培养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接下来是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即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教学环节中,由活动与探究一中花露水在教室扩散和品红扩散等微观感受,学生很容易体会粒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想像,这样用形象的比喻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深刻的记忆。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性质粒子不断运动时我把教材中浓氨水扩散实验改为魔术实验,在教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我在大烧杯上罩一块布,并做一些魔术动作,目的是使抽象、枯燥知识生动化、趣味化,激发学生探究欲。然后学生做浓氨水与酚酞反应的实验亲自解密魔术,让学生体会解密的乐趣,达到了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微观世界。(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在此我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为什么能闻到花露水的香味?湿衣服为什么能晒干?等通过这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在介绍分子、原子的性质分子间有间隔时,首先让学生做一杯黄豆和一杯小米混合实验,其目的是把微观知识形象化,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做注射器里压缩空气实验,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分子间有间隔且可以变化,学生顺理成章的解决了课前的疑惑——即为什么“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不等于20ml。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和分子、原子概念的授课中,即活动与探究三,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因此,我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借助计算机展示几种分子模型,模拟出水蒸发和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使学生很容易明白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变,只是间隔的变化;化学变化是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象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即分子、原子的变化状况。

练习反馈巩固提高:通过以上环节的完成,学生基本认识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概念。接下来到了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和练习反馈巩固提高的环节中:主要是与知识穿插解决生活问题和总结练习反馈相结合。选题主要从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练习着手选取。在练习反馈时我设计了竞赛抢答做题,其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监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设课下探究问题:在课堂结束时我设置了一个悬念糖块溶于水后液面有何变化?。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在家能独立完成,其目的是将课堂知识延续,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乐趣,认识和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就在身边。

七、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是给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

八、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起始课,我主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时刻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拿着问题去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特点所在。但本节课实验探究是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探究方向,甚至方法、步骤教师已经铺垫好,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还没有达到良好效果。怎样设计情境,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并实施探究是我今后研究调整的方向。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