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一:信息技术与时间 作业周期 : 2016-09-122017-02-28

作业要求 : 

作业主题:信息技术与时间(题目自拟)

西班牙技术哲学家奥特加曾给技术下过一个另类的定义——技术就是为了节省时间而花费的时间。在您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哪些方面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或教师的讲授时间?请您详细列出3个方面。

1. 字数要求:不少于600字。

2. 跟据日常教学生活举出教学实例。

3.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一:信息技术与时间

提交者:学员潜弘    所属单位:南昌十七中    提交时间: 2016-12-29 16:51:18    浏览数( 0 )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度重视。的确,就学校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那么,怎样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因“文”制宜,制定好预习目标,引导学生预习好。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开展得好无疑将使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预习通常是学生在课前把文本浏览一遍或通读一遍,教师则在课堂上检查一下字词或朗读。显然,这样的预习并不曾调动学生太多的兴趣,更无法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因不能感受到预习中取得的成效,也就慢慢忽视了预习的作用,使预习作业最终无法得到落实。所以,我们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工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有的放矢,出示集体学习目标。所谓集体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对于全体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对于一篇新课文的集体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在前一课结束时出示,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新课文该学些什么,解决些什么问题,培养些什么能力,起到一个宏观指导的作用,以便他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预习。比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们可以制定以下目标:

①认知目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理刘和珍的主要事迹);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②能力目标:[重点]能正确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重、难点]能结合上下文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参考课后练习二)的含义;能正确理解文章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③情感目标: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2.质疑问难,制订个人学习目标。朱熹说得好:“学贵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通常教学中的问题是由教师来设定的,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启发下找到问题的答案。无疑,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大多是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框框里打转,这样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仍然受到束缚。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主线,围绕学生与作品来平等对话,首先听听学生读懂了什么,还存在哪些疑惑。然后就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进行挑金掠沙式的筛选,找出其中重要且普遍的疑问补充到集体学习目标中,并在全班展开讨论,不那么重要或不具备普遍意义的问题则成为每个学生独具个性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学中的进一步理解或学生间的相互探讨或师生间的个别交流来一一寻求解决。这样,问题来自学生,又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大,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大程度地得以锻炼。仍以《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我让每个学生在早自习时将自己阅读后的疑问写在小纸条中交上来并投影给全班同学,我发现其中有些问题比较重要,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进行讨论,如:

①“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是什么意思?(16人)

②“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怎么理解?(17人)

③“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怎么理解?(26人)

④“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重复?(11人)

⑤“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中的“缘由”到底是什么?(18人)

⑥文中引用的陶潜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怎么理解?(12人)

实践证明,这种来自“民间”的问题更能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某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为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从而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水城威尼斯”的城市风光,重点再现船夫的驾驶技术,渲染了课堂的教学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这样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学得扎实,突破了教学重点,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四、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开放的环境。

经过多媒体快捷奇妙的组合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延续了课外学习。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有可能使学生去到很远的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各种生活;这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则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人们常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话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但是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重现历史的轨迹;而这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则可以给我们演示出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任何已然片断,让学生间接而逼真地去认识、思考文本所要展示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哲理。如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下载王菲演唱的歌曲,并配以Flash动画,使用这些素材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运用信息技术,必须处理好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语文课的一项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且运用语言文字。学生学了语文,应该有本事凭借“语言文字”即能在脑中浮现“图像”。如果离开了“图像”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就不能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那么,这种图像资料就喧宾夺主,就变成了课文的图解,或者使课文只是起了图像资料说明书的作用。有一个关于《晋祠》的录像资料是按照课文的思路拍摄的晋祠风光。有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个录像资料,其中一位老师的使用方式是,分析完课文,再放录像。他边放边说:“喏,这就是‘左扭柏’……你看,就是这样旋上去的……喏,这是晋祠的流水,像不像一条大飘带……”另一位老师的使用方式是,在学生尚未读课文时,先放一段删除了解说词的无声录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这段录像中所见的景象,接着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描述与课文中有关的描述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很明显,后者运用录像资料,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正确理解了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这就叫做“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活动的理想设计,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的整过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而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2-28 10:02:38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