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布者:杨石茂     发布时间:2016-10-17     浏览数:5 置顶 精华

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龙川第一实验学校  杨石茂  2015.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太抽象,与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为课堂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

《生活中的“数学”》

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妈妈:……孩子高兴地跑回来。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妈妈:“啊!”

例如在教学《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一课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出示了这样一则幽默笑话,并提问:“孩子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是你,又会怎么做呢?”

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很快得出结论:当调查具有破坏性时,不允许普查。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模仿,不是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知识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先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棒搭三角形,在搭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有的三根木棒能构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构成三角形。通过学生亲自搭三角形,用实践后的体验去否定任何三根木棒都能构建一个三角形的错觉,并且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疑惑“三角形的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接着组织学生继续动手测量三边的长度,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得到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深刻理解和记忆,在今后的应用中就能得心应手。

三、自我展示,体验成功,提高学习兴趣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充当小教师,向不会的同学反复讲解;对于一题多解的答案,让学生上黑板给大家做充分的演示;在课堂上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获取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很多,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探究。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