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汉字的演变

  发布者:张清    所属单位:晋城市高平市原村中学    发布时间:2017-03-15    浏览数( -)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了解甲骨文和其他文字的演变,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认识历史事物,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搜集各种汉字字体的资料,概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特点,制作“汉字演变简表”,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通过对汉字的演变及汉字造字方法的了解,真切感受到汉字是美丽的文字,中华民族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发展和团结,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汉字对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要点 重点:甲骨文和汉字的演变。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所以应重点掌握。汉字的演变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所以应作为重点。学生要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能识别几种主要字体。 难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几种字体离我们很久远,识别比较困难,所以把汉字的演变作为本课一个难点。可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结合通俗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书写汉字,阅读汉语报刊杂志,你们知道汉字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的字体吗?知道商朝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公文吗?要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教学——汉字的演变。 二、讲授新课(学生看书后交流) (一)、甲骨文与金文 1、甲骨文 (1)甲骨文的含义(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象形文字。) (2)甲骨文的内容(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他们行事以前往往先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文上刻记所占卜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 (3)甲骨文的发现:看书P102页红色字体部分了解。 (4)甲骨文的意义:第一,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第二,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基本具备汉字的结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5)甲骨文的四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字体多为细长体或扁长体,主要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这也是汉字的四种基本造字方法。 2、金文(板书)(又叫钟鼎文或铭文)(板书) (1)含义: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2)字体特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进步、规范、简化,内容也更丰富。其字体特点是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式雍容。 (3)内容和意义: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与文字的重要资料。 (4)代表作品:周宣王时铸造的“毛公鼎”上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有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弛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的佼佼者。(即课本插图“刻有金文的周鼎”) (5)大篆:西周后期出现。唐朝在今陕西发现的石鼓文是大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 (二)、小篆隶书和楷书(板书) 1、 小篆---汉字的统一(板书) (1)小篆的出现: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统一后的文字就是小篆。 (2)定义:秦统一后,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3)字体特点:结构整齐,多弧形笔画,体势呈竖长方形。 (4)流传作品: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芝罘刻石、会稽刻石以及大量的秦量、秦权、诏版等。 2、隶书 (1)定义:秦统一后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简单宇体。分秦隶和汉隶。 (2)字体特点:结构简单,趋于符号化;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丁波三折、蚕头燕尾”。 (3)意义:隶书的象形面貌完全消失,是汉字形体发生的最大变化。从此,汉字脱离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古文字范畴,进入了今文字的行列。 3、楷书 (1)定义: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 (2)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3)影响:1000多年来,楷书一直作为汉字的规范字体,广泛应用。 (4)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与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体奔放。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原始时代到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认识到了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不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今天,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学习汉字和汉语的高潮,期望大家在校学习期间,认真学习汉语,为中华文明的更广范围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巩固: 简述从商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演变的历程。 (1)商朝出现比较成熟文字甲骨文,这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朝是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商周时代还有金文,这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进步。 (2)秦朝统一文字,在全国推行小篆;在民间,小篆演变为隶书。隶书是汉字形体发生的最大变化,汉字告别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的行列。 (3)东汉时隶书演变为楷书。 (4)魏晋南北朝后,楷书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字体和汉字的规范字体。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