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发布者:陈红星    所属单位:晋城市陵川县古郊教办    发布时间:2017-03-28    浏览数( -)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经受了观念上的洗礼和行动上的冲击。课改犹如一缕轻风吹皱了传统数学教学这一池“止水”。现就数学的本真教育发表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批评指证。



课改既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需要数学教师进行理性的反思,理清传统数学教学的优缺点,在承旧纳新中走向本真,走向和谐。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本真课堂呢?本人认为,我们应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的和谐



在课改大背景下,追求“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不和谐。课改中不少“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在课前都进行了适度的包装。听课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反而会丢弃了教学本原的东西,这就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在“教学包装”与“教学本原”之间作出理性的思辩,即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借鉴、移植、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本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变化的实质是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虽然时代不同,功利性、政治色彩不同,但教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任何时期的教学都要为教学本原服务。因此,课改不能以丧失教学效益为代价。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应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聚焦的话题。



二、走进教材与重组创造的和谐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来教”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重组创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重组教材的能力,还没有真正从数学课本中“走个来回”,就开始对教材内容进行所谓“重组创造”,导致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情境创设——雾里看花;自主探索——蜻蜓点水;小组合作——浮光掠影;游戏活动——走马观花。教师片面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对教材内容的审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学设计也缺乏应有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的。



有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毕竟是人为编造的,过去教师要重教材,教教材,这肯定是过时的,现在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活的我就用,不要就改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从机械地“教教材”中走出来,走向灵活地用教材。那么,如何灵活地用教材呢?本人认为,教师要做到走进教材和重组创造的和谐。具体地说,教师首先要走进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创造必须以深刻领悟教材设计意图、教学目标为基础,而重组创造教材则是教师熟悉钻研教材的最高境界,两者相互平衡。实践表明,缺少“走进教材”的数学课堂是浮躁的课堂,缺乏“重组创造”的数学课堂是肤浅的课堂。



三、主动参与与启发引导的和谐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的“单向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凸显出来。新课程强调应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中,很多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支配下,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希望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主体得以发挥,价值得以体现,而将“讲授”视为课堂教学的大忌。不管什么知识,都希望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建构而获取,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率不可谓不高,参与面不可谓不广,却惟独忽略了参与的效度和深度,热闹的背后难以隐饰学习效率的低下,数学课堂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其实,讲授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教师惟有和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领与适当的“讲授”,让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谐起来,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四、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有效的教学应在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中发展。因此,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可以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下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1)教学预设是为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学习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学习活动必须以学生自主建构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教学应促使这种学习方式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因此,教学预设为学习的有效生成铺路架桥。(2)动态生成能使教学预设更精彩。动态生成被人们喻为“无法预约的精彩”,动态生成赋予“教学预设”生命的意义。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能使教学预设更精彩。(3)教学应当在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中发展。我们说数学课,无论是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的体验绝不是简单地做几道习题就能达到的,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控制课堂教学,教学预设应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经历过程,动态生成应当成为思维碰撞的智慧亮点,在经历中感受,在收获中感悟,在碰撞中感触。只有架起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和谐的桥梁,才能让智慧之火“激情”燃烧在课堂教学之中。



五、关注过程与重视结果的和谐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对数学结论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这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形成与发展。我们认为教学必须坚持关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与重视数学知识结果并重的原则,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结论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对这些结论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所学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意识到自己“想”的过程,尤其是在运用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思考的起点、思维展开的方向和思维活动的结果,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



徜徉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有收获也有迷惘,有幸福也有辛苦。我们深知: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改革尤其如此。继承性较强的教育需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需要不断的反思调整、循序渐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新课程下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追求数学教学的和谐艺术,让数学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