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082017-04-15

作业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和收获;也相信通过培训,您的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请根据您在本次培训中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请您应用该教学设计去上一节课,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一节课。

完成之后,请您提交该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提交要求:

1.教学设计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模板完成提交,请坊主批阅时严格把关。

2.课堂实录视频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3.有条件的老师课堂实录尽量提交视频版。如无视频录制条件,课堂实录可提交文字版,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且直接取消本次培训最终评优机会。

5.课堂实录提交注意事项:

视频版: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文字版:如课堂实录提交文字版,请在提交了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课堂实录内容。可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尹亮    所属单位:运城市临猗县猗氏中心校崇相西初中    提交时间: 2016-12-29 16:45:34    浏览数( 1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小石潭记》

姓名

尹亮

所在工作坊

初中语文8坊

工作单位

猗氏镇崇相西初中

年级学科

八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人、记景、来抒发作者的见解和感觉。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无永州八记的第四首。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小石潭记主要写了小潭景况、潭水游鱼、潭的溪身、潭中气氛。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 言文知识和能力,

疏通文意。

3)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为本。

(2)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

(3)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 景来达成。

(4)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三、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1: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明确2: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1: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明确2: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四、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

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出示知识框架

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探究主旨

教师小结

学生整理学案,所学知识

明确本文重点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     小组评价       其他小组评价          个人自评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潭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记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老师评语

老师,请提交课堂教学实录!谢谢合作。

评语时间 :2017-02-13 20:43:09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