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截止日期 : 2017-04-15

作业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和收获;也相信通过培训,您的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请根据您在本次培训中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请您应用该教学设计去上一节课,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一节课。

完成之后,请您提交该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提交要求:

1.教学设计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模板完成提交,请坊主批阅时严格把关。

2.课堂实录视频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3.有条件的老师课堂实录尽量提交视频版。如无视频录制条件,课堂实录可提交文字版,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且直接取消本次培训最终评优机会。

5.课堂实录提交注意事项:

视频版: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文字版:如课堂实录提交文字版,请在提交了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课堂实录内容。可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杜阳芬    所属单位:运城市临猗县牛杜镇初级中学校    提交时间: 2016-12-08    浏览数( 0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姓名


 

 

杜阳芬


 

 

所在工作坊


 

 

7


 

 

工作单位


 

 

临猗县牛杜初中


 

 

年级学科


 

 

语文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学生已经读准读熟了古诗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导入:


 

由图片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过左拾遗、工部员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题解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重字音、句子节奏。


 

2、抽学生朗读,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3、学生齐读。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范读


 

 

指明学生读


 

 

学会读


 

 

指导学生停顿


 

 

学生有节奏读


 

 

会停顿


 

 

疏通诗意


 

 

重点诗意背诵掌握


 

 

通诗意


 

 

指导赏析


 

 

主旨句赏析


 

 

学赏析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熟读成诵,领会诗意,学会赏析。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秋风破茅


 

顽童抱茅 叙事


 

屋漏难眠


 

祈盼广厦 心忧天下 抒情


 






 

老师评语

课堂实录?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