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截止日期 : 2017-04-15

作业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和收获;也相信通过培训,您的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请根据您在本次培训中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请您应用该教学设计去上一节课,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一节课。

完成之后,请您提交该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提交要求:

1.教学设计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模板完成提交,请坊主批阅时严格把关。

2.课堂实录视频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3.有条件的老师课堂实录尽量提交视频版。如无视频录制条件,课堂实录可提交文字版,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且直接取消本次培训最终评优机会。

5.课堂实录提交注意事项:

视频版: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文字版:如课堂实录提交文字版,请在提交了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课堂实录内容。可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郜文平    所属单位:晋城市高平市寺庄中心校    提交时间: 2016-12-08    浏览数( 4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螳螂捕蝉

姓名

郜文平

所在工作坊

小学语文5

工作单位

高平市寺庄中心小学

年级学科

六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这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层次不一情况,我首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自主完成自学提示,然后将不懂的在组里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得到解决,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难理解的教师作补充解决和延伸得到解决。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王伐楚),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为什么反对?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你们能找出文中的这句话吗?(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提问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意思及不堪设想会是什么样)

吴王听后有何反应?

课件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指名读,指导朗读)

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一个少年的一番话后,却——课件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齐读)

3、自主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段话,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吗?(这位少年用什么样的办法劝说吴王的?他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这位少年的劝说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在何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揭开这个谜。

二、圈画批注,感悟巧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劝说的巧妙,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911自然段)

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注意指导)

2)角色体验: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螳螂或黄雀,找出描写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想好后说一说。

    交流各自的体验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在美丽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快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螳螂、黄雀)

3)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a、同学们,听了它们的心里话后,你们有什么话要提醒它们的吗?

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意思的。(指名回答后课件出示)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

b、那么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课件出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c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d这个故事现在已成为一个成语,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那么吴王伐楚,谁在后?想想看(板书:诸侯国在后)

4)同学们,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谁能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尽量用上给出的词语,也可把这些动物当时的想法加进去。指名说)

5)师评价后: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了吗?那么吴王明白了没有?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6)谁知道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现在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明白什么?能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具体讲一讲吗?或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攻打楚国,我们吴国就好像是蝉、螳螂、黄雀,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注意身后的隐患。这样做真是太危险了!大臣们的意见是对的,多亏这位少年提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以后处理事情要多听取意见,不能只看眼前,要三思而后行。)

 3  妙在少年不露声色,精心设计,让吴王明白道理。

1)过渡:同学们,这位少年与大臣们不同,他没有直接去劝,而是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攻打楚国是非常危险的,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请再仔细读读2-8自然段,还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劝说之妙呢?

2)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自然段: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5自然段: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7自然段: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从少年选择的时间、地点及行动、语言等来领悟少年的有勇有谋,不露声色。)

三、角色朗读,加深体验

小结过度:这位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他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有兴趣吗?谁愿意读吴王的话?谁来读旁白部分?(教师适时指导)

四、拓展延伸,设计讲稿 

    1、老师还有个问题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请同学们小组、前后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2、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只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国,扩大我国疆土,并对你们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寡人到后花园晨练的时候,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螳螂发现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蝉,便想何不捉来做自己的一顿美餐呢?于是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蝉靠近。但它却没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黄雀正和它一样,也在打着它的主意呢!可笑的还在后头,这只黄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还有位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寡人听了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们攻打楚国,不就和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一样吗?所以,寡人决定:我们不打楚国了!诸位爱卿,还有何事,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之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课文,如何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实现对教材的重组。

结合本课独特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结构。我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先对故事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再深入到对小故事内容的剖析、寓意的理解,穿越回故事的起因对比体会少年的劝说之巧妙,最后对人物、故事情节、寓意都有了全面的把握。

教学时,首先,利用概括提示引领学生初快速地抓住事件梗概,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对文章的整体也就一目了然了。倘若进一步要求学生仅根据板书的三个词语“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再进一步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让学生归纳出对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方式的目的。但考虑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并没有付诸实践。

随后,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有了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打破故事前因后果的顺序,直奔中心。让孩子们自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从遣词造句中发现蝉、螳螂、黄雀的共同点,提出质疑,在小组讨论中合作解决发现的问题。扣住三者“一心”的不同表现,教师提问,孩子们扮演角色答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趣味问答中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寓教于乐。上完课后细想,这些问题及答案都很简单,如果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有目的地让孩子们自己分角色来进行创造性的问答表演,是否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呢?

对“恍然大悟”、“固执”和“死”等词的解读,注重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让孩子们明白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又体会到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改变,对其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既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又达到了积累习作素材的目的。

本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拓展延伸的环节设置过于草率。“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这个问题限制住了学生思考的角度,前一个问题他们已悟出了少年的机智,因此很多学生被我引进了误区,紧紧抓住“机智”不放,在课文中到处搜罗。窃以为,如果将问题改为“你觉得少年还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散思维。最后一个问题,要让孩子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联想平日积累和生活实际讲述“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是个高难度的动作,所以导致了冷场。假如我能预设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提前自己准备一些类似的故事,不仅能有效地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更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了。或者,遵循高年段读写相结合的特点,将最后一个问题改为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个小练笔,再在班级进行分享,达到读写结合,趁热打铁之效。

       纵观全课,虽然环节的设计较为紧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有很多需要细化改进之处。这也是本课的遗憾之笔,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吴王伐楚的故事怎么回事?螳螂捕蝉怎么回事?

读两个故事,找共同点

从两个故事中发现异同,培养分析辨别能力。

课件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指名读,指导朗读

朗读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段话,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吗?(这位少年用什么样的办法劝说吴王的?他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这位少年的劝说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圈画批注,感悟巧妙

多种不一的朗读与自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谁来当一次吴王上早朝?设计一个讲话稿。

讨论交流

锻炼学生的想象办事能力,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评价表

科目_______   年级_______   设计者__________ 评价者__________

项目

评价内容

分值

得分

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具体,准确,能体现三维目标

10

 

教学理念

有明确的课改理念,符合课改精神

20

 

教学方法

有主要的教法,学法,能突破重点,难点

5  5  10 10

 

教具使用

明确使用哪些教具学具突破难点

10

 

板书设计

简明精要,布局合理,突破难点

20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螳螂捕蝉  

吴王伐楚     诸侯国在后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