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截止日期 : 2017-04-15

作业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和收获;也相信通过培训,您的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请根据您在本次培训中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请您应用该教学设计去上一节课,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一节课。

完成之后,请您提交该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提交要求:

1.教学设计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模板完成提交,请坊主批阅时严格把关。

2.课堂实录视频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3.有条件的老师课堂实录尽量提交视频版。如无视频录制条件,课堂实录可提交文字版,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且直接取消本次培训最终评优机会。

5.课堂实录提交注意事项:

视频版: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文字版:如课堂实录提交文字版,请在提交了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课堂实录内容。可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韩芳    所属单位: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中心校    提交时间: 2016-12-08    浏览数( 1 ) 【推荐】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什么周长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什么是周长

姓名

韩芳

所在工作坊

小学数学6

工作单位

神农镇中心校

年级学科

三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知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高于抽象思维,他们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周长,但在生活中他们对周长已经有了模糊的影像,因而本节课我先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树叶中感受周长,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激趣导入,感知一周

小朋友,你喜欢秋天吗?(播放美丽的秋景)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看,天那么高,那么蓝,几朵白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金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一阵秋风吹来,一片片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远处,三个小伙伴从田野里向我们走来。是谁呢?原来,是瓢虫黄黄、瓢虫红红和小蚂蚁强强,它们正在田野里散步呢!走着走着,它们忽然发现了一片特别美丽的大树叶,就商量着把这片树叶当成自己的运动场。

小朋友,你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我们先来看看黄黄是怎样运动的,再来看看红红是怎样运动的,最后让我们看看强强又是怎样运动的。你注意到三个小伙伴在树叶上爬过的路线了吗?黑色线是黄黄爬过的路线;红色线是红红爬过的路线;蓝色线是强强爬过的路线。你能告诉老师三个小伙伴爬过树叶的路线一样吗?对,它们的路线不一样。黄黄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会儿,又沿着叶脉从叶子的中间爬了回去;红红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大半圈;强强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整圈。小朋友们注意了,强强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整圈,我们就说强强爬了树叶的一周。

强强是从哪里出发,又在哪里停下来的?对,强强是从叶柄处出发的,也是在叶柄处停下来的。强强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就爬了树叶的一周。小朋友,伸出你的手指,让我们跟随强强一起来感受这片树叶的一周吧!

想一想,黄黄爬了树叶的一周吗?为什么?黄黄爬的不是树叶的一周,因为黄黄的一部分路线没有在树叶的边线上。红红呢?也没有爬树叶的一周,因为红红没有爬完一整圈。它们爬的都不是树叶的一周。

(设计思考: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秋景,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动态演示三只小昆虫在树叶上爬行的有趣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小昆虫爬行路线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树叶的“一周”。)

瞧,老师在上班的路上也捡了一片美丽的大树叶,你能找出这片叶子的一周吗?伸出你的手指,比着画一画。说一说,你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在哪里停下的?有的小朋友说,他是从叶尖处开始的,也是在叶尖处停下的。有的小朋友说,他是从叶柄处开始的,也是在叶柄处停下的。他们的起点不一样,却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其实,无论起点在哪儿,只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圈,重新又回到了起点,都是树叶的一周。

小朋友,你认识这两片树叶吗?对,一片是银杏叶,一片是红枫叶。它们的形状都很特别呢,一个像一把小扇子,另一个像一只小手。想不想描一描它们的轮廓?这两片叶子就在你的书上呢!打开数学书44页,试着在书上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动笔之前,你想提醒别的小朋友注意些什么?嗯,要沿着树叶的边儿描,还要描完刚好一圈,是吗?明白了要领,开始动笔吧!描完了吗?看着银杏叶的轮廓,指一指你描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再看着红枫叶的轮廓,指一指你描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你有什么发现?对,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起点和终点重合了。李老师看到有的小朋友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描的,有的小朋友是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描的,都是正确的。你们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

小朋友,不仅树叶的表面有一周,许许多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吧!摸一摸你课桌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文具盒表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橡皮表面的一周。

(设计思考: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等活动,进一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二、探索新知,认识“周长”

小蚂蚁有话要告诉大家呢!它说:“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小朋友,你听说过“周长”吗?你认为“周长”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对,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因此,树叶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文具盒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文具盒表面的周长。李老师听到有个小朋友说,文具盒一周的长度就是文具盒的周长。老师这里还有许多物品,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表面的周长吗?瞧,粉笔盒有这么多个面,每个面上都有一个周长,所以一定要说清楚粉笔盒哪个面的周长。

(设计思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开始,摸一摸、说一说各种物体表面的周长,加深理解“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表面的周长”这一含义。)

小笔头告诉我们,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想一想,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三角形的周长指的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知道了三角形的周长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 ,四边形的周长指的又是什么?对,四边形的周长是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照样子说下去,五边形的周长是五边形五条边的长度之和,六边形的周长是六边形六条边的长度之和,七边形的周长就是七边形七条边的长度之和。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多边形多条边的长度之和。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设计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的一般规律,感受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角有没有周长?有小朋友说,角有缺口,不能从起点出发,绕角的一周一笔回到起点,所以,角没有周长。也有小朋友说,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不能找到一个起点,绕一圈重新回到起点,所以,角没有周长。你们说的都很好,找到了角没有周长的原因。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能连上的、没有缺口的有周长。能连上、没有缺口,就是封闭的意思。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

(设计思考:引导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明确: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听,黄黄和红红吵起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黄黄说:“我摆的三角形周长长,因为三角形里有一条边很长。”红红说:“我摆的长方形周长才长呢,因为长方形有四条边,而三角形只有三条边,四条边当然比三条边长!”它们争得不可开交。小朋友,咱们快帮帮它们吧!要想知道图形精确的周长,就要量一量,算一算了。

先计算三角形的周长。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周长,我们用直尺分别量出三角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周长了。我们先量一量第一条边的长度。淘气量的结果是22毫米,笑笑量的结果是正好3厘米。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淘气是从尺子的边儿开始量的,0刻度没有对准线段的端点,所以量错了。笑笑没有从尺子的边儿开始量,而是让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端点,所以笑笑量得对。知道了,第一条边的长度是3厘米,我们接着量出第二条边的长度:是4厘米。最后量出第三条边的长度:是5厘米。三角形的周长是3+4+5=12(厘米)。1kejian.com

再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用直尺量出第一条边的长度:是4厘米。再量出第二条边的长度:是2厘米。接着量出第三条边的长度:也是4厘米。最后量出第四条边的长度:也是2厘米。用加法4+2+4+2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我们求出了这个三角形和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都等于12厘米。原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呀!两个好朋友停止了争吵,它们对大家表示感谢。

强强也遇到了困难,快来帮帮它吧!你们愿意帮助强强吗?求出树叶的周长。

(设计思考: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以及探索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体验快乐。)

三、周长的应用

有关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的场景你在哪儿见过?他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裁缝店里见过这样的场景,这是裁缝给顾客量腰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腰围;脖子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脖围;胸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胸围和手腕一周的长度。你能量出自己的腰围吗?怎样量?先要找准腰部,确定好一个起点,把皮尺拽平,绕着老师的腰围一周,记好终点就可以了!量的时候要注意,要从皮尺的0刻度开始量,皮尺不能围得太紧,也不能太松。按照这个方法,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给菜地围上篱笆,给照片做个画框,给阳台加个防护栏,给窗帘加上花边,都需要用到周长的知识呢!

(设计思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好了,小朋友,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试一试吧!

四、巩固练习

1、描一描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新课标第一网

4、比较下图中甲乙两部分的周长。

(设计思考: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探索比较周长长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有小朋友说,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有小朋友说,我学会了测量和计算周长的方法。有小朋友说,我学会了量腰围。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设计思考:畅谈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感知一周

1.导入:小朋友,你喜欢秋天吗?

2.播放美丽的秋景。

3.想一想:秋景中三个小动物爬了树叶的一周吗?为什么?

4.小朋友,不仅树叶的表面有一周,许多物体表面都有一周,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吧。

 

学生观察动画,“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秋景,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感知树叶的一周。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等活动,进一步建立“一周”表象,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二、探索新知,认识“周长”

1.小朋友,你听说过周长吗?你认为“周长”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2.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角有没有周长?

3.量一量三角形和长方形周长。

1.同桌合作,指一指,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

2.小组交流汇报。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开始,加深理解“周长”含义,测量,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巩固新知

1.反馈,选择一个图形能说说你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

2.用课件演示。

 

1.    独立完成,

2.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探索比较周长长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周长的应用

有关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场景你在哪儿见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表(时间以一节课为单位)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5

良(4

中(3

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会的问题我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回答。

 

 

 

能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是否欣赏自我

得分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封闭平面图形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边线

一周  


《什么是周长》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一周

小朋友,你喜欢秋天吗?(播放美丽的秋景)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看,天那么高,那么蓝,几朵白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金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一阵秋风吹来,一片片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远处,三个小伙伴从田野里向我们走来。是谁呢?原来,是瓢虫黄黄、瓢虫红红和小蚂蚁强强,它们正在田野里散步呢!走着走着,它们忽然发现了一片特别美丽的大树叶,就商量着把这片树叶当成自己的运动场。

小朋友,你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我们先来看看黄黄是怎样运动的,再来看看红红是怎样运动的,最后让我们看看强强又是怎样运动的。你注意到三个小伙伴在树叶上爬过的路线了吗?黑色线是黄黄爬过的路线;红色线是红红爬过的路线;蓝色线是强强爬过的路线。你能告诉老师三个小伙伴爬过树叶的路线一样吗?对,它们的路线不一样。黄黄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会儿,又沿着叶脉从叶子的中间爬了回去;红红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大半圈;强强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整圈。小朋友们注意了,强强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整圈,我们就说强强爬了树叶的一周。

强强是从哪里出发,又在哪里停下来的?对,强强是从叶柄处出发的,也是在叶柄处停下来的。强强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就爬了树叶的一周。小朋友,伸出你的手指,让我们跟随强强一起来感受这片树叶的一周吧!

想一想,黄黄爬了树叶的一周吗?为什么?黄黄爬的不是树叶的一周,因为黄黄的一部分路线没有在树叶的边线上。红红呢?也没有爬树叶的一周,因为红红没有爬完一整圈。它们爬的都不是树叶的一周。

(设计思考: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秋景,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动态演示三只小昆虫在树叶上爬行的有趣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小昆虫爬行路线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树叶的“一周”。)

瞧,老师在上班的路上也捡了一片美丽的大树叶,你能找出这片叶子的一周吗?伸出你的手指,比着画一画。说一说,你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在哪里停下的?有的小朋友说,他是从叶尖处开始的,也是在叶尖处停下的。有的小朋友说,他是从叶柄处开始的,也是在叶柄处停下的。他们的起点不一样,却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其实,无论起点在哪儿,只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圈,重新又回到了起点,都是树叶的一周。

小朋友,你认识这两片树叶吗?对,一片是银杏叶,一片是红枫叶。它们的形状都很特别呢,一个像一把小扇子,另一个像一只小手。想不想描一描它们的轮廓?这两片叶子就在你的书上呢!打开数学书44页,试着在书上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动笔之前,你想提醒别的小朋友注意些什么?嗯,要沿着树叶的边儿描,还要描完刚好一圈,是吗?明白了要领,开始动笔吧!描完了吗?看着银杏叶的轮廓,指一指你描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再看着红枫叶的轮廓,指一指你描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你有什么发现?对,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起点和终点重合了。李老师看到有的小朋友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描的,有的小朋友是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描的,都是正确的。你们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

小朋友,不仅树叶的表面有一周,许许多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吧!摸一摸你课桌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文具盒表面的一周。摸一摸你橡皮表面的一周。

(设计思考: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等活动,进一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二、探索新知,认识“周长”

小蚂蚁有话要告诉大家呢!它说:“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小朋友,你听说过“周长”吗?你认为“周长”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对,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因此,树叶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文具盒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文具盒表面的周长。李老师听到有个小朋友说,文具盒一周的长度就是文具盒的周长。老师这里还有许多物品,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表面的周长吗?瞧,粉笔盒有这么多个面,每个面上都有一个周长,所以一定要说清楚粉笔盒哪个面的周长。

(设计思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开始,摸一摸、说一说各种物体表面的周长,加深理解“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表面的周长”这一含义。)

小笔头告诉我们,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想一想,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三角形的周长指的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知道了三角形的周长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 ,四边形的周长指的又是什么?对,四边形的周长是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照样子说下去,五边形的周长是五边形五条边的长度之和,六边形的周长是六边形六条边的长度之和,七边形的周长就是七边形七条边的长度之和。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多边形多条边的长度之和。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设计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的一般规律,感受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角有没有周长?有小朋友说,角有缺口,不能从起点出发,绕角的一周一笔回到起点,所以,角没有周长。也有小朋友说,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不能找到一个起点,绕一圈重新回到起点,所以,角没有周长。你们说的都很好,找到了角没有周长的原因。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能连上的、没有缺口的有周长。能连上、没有缺口,就是封闭的意思。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

(设计思考:引导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明确: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听,黄黄和红红吵起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黄黄说:“我摆的三角形周长长,因为三角形里有一条边很长。”红红说:“我摆的长方形周长才长呢,因为长方形有四条边,而三角形只有三条边,四条边当然比三条边长!”它们争得不可开交。小朋友,咱们快帮帮它们吧!要想知道图形精确的周长,就要量一量,算一算了。

先计算三角形的周长。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周长,我们用直尺分别量出三角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周长了。我们先量一量第一条边的长度。淘气量的结果是22毫米,笑笑量的结果是正好3厘米。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淘气是从尺子的边儿开始量的,0刻度没有对准线段的端点,所以量错了。笑笑没有从尺子的边儿开始量,而是让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端点,所以笑笑量得对。知道了,第一条边的长度是3厘米,我们接着量出第二条边的长度:是4厘米。最后量出第三条边的长度:是5厘米。三角形的周长是3+4+5=12(厘米)。1kejian.com

再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用直尺量出第一条边的长度:是4厘米。再量出第二条边的长度:是2厘米。接着量出第三条边的长度:也是4厘米。最后量出第四条边的长度:也是2厘米。用加法4+2+4+2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我们求出了这个三角形和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都等于12厘米。原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呀!两个好朋友停止了争吵,它们对大家表示感谢。

强强也遇到了困难,快来帮帮它吧!你们愿意帮助强强吗?求出树叶的周长。

(设计思考: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以及探索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体验快乐。)

三、周长的应用

有关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的场景你在哪儿见过?他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裁缝店里见过这样的场景,这是裁缝给顾客量腰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腰围;脖子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脖围;胸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胸围和手腕一周的长度。你能量出自己的腰围吗?怎样量?先要找准腰部,确定好一个起点,把皮尺拽平,绕着老师的腰围一周,记好终点就可以了!量的时候要注意,要从皮尺的0刻度开始量,皮尺不能围得太紧,也不能太松。按照这个方法,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给菜地围上篱笆,给照片做个画框,给阳台加个防护栏,给窗帘加上花边,都需要用到周长的知识呢!

(设计思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好了,小朋友,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试一试吧!

四、巩固练习

1、描一描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新课标第一网

4、比较下图中甲乙两部分的周长。

(设计思考: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探索比较周长长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有小朋友说,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有小朋友说,我学会了测量和计算周长的方法。有小朋友说,我学会了量腰围。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设计思考:畅谈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