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082017-04-15

作业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和收获;也相信通过培训,您的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请根据您在本次培训中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请您应用该教学设计去上一节课,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一节课。

完成之后,请您提交该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提交要求:

1.教学设计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模板完成提交,请坊主批阅时严格把关。

2.课堂实录视频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3.有条件的老师课堂实录尽量提交视频版。如无视频录制条件,课堂实录可提交文字版,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且直接取消本次培训最终评优机会。

5.课堂实录提交注意事项:

视频版: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文字版:如课堂实录提交文字版,请在提交了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课堂实录内容。可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秦舒群    所属单位:晋城市高平市南城中心校    提交时间: 2017-02-28 20:44:00    浏览数( 0 )

一、回顾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问)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的。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并且知道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首先要选一个合适的面积单位,看看长方形里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
(板书:含有)
    师: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只会用最原始的方法拿一个个面积单位去铺去摆,(看投影演示)如果面积单位是1cm2,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l2㎝ 。
    师:这种直接铺直接数的方法,叫直接测量。
    (板书:直接测量)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比较麻烦。
师:英雄所见略同,人们经过大量的实践,找到求长方形面积的另一种方法,你们三年级就学过了,谁还记得这个公式?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这样用一把尺子量量它的长、它的宽,就能算出它的面积。这种通过量长、宽求面积的先进方法,我们称它为间接测量的方法。(与此同时出示课件)
    (板书:间接测量)
    师:有了这个成果,人们也会以此类推求出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比如说,这张纸,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平行四边形。
    师:它的面积怎么求?先进的间接测量的方法是什么?这节课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评析:通过回顾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所走过的路: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指出研究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后迅速提出本节的研究任务,简洁明快,重点突出。]   
二、新课
1.师:先来猜猜它的面积可能怎么求?   
生:长×宽
    师:长×宽?什么意思,你来指一指。(生指)
    师:哦,她的意思是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也就是边×邻边,你叫什么名字?
    生:杨帆。
师:我们把这个猜想叫做小帆猜想。
(板书:边×邻边(小帆))
师:还有猜的吗?   
生:底×高。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别一格。
    师:哦?是别具一格的意思吗?好,我们把这个猜想叫小别猜想。
    (板书:底×高(小别))
(师征求同学们对这两种想法的意见)
师:好,根据你的猜想,拿尺子量出1号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老师巡视。)   
生:一条边5cm,另一条边6em,5x6=30㎝  (师板书)。
    生2:底6cm,高4cm,6x4=24㎝  (师板书)
    2.师:两种猜想,产生两个结果,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我们还得回到最基本最有效的直接测量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好,用我们的面积格直接测量一下。
    『评析: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两种猜想思路,两个猜想结果,使学生产生了悬念,激发了他们跃跃欲试的情绪。]
(实物投影:1号 ,铺上面积格。)   
师:这可不像长方形那么好数,有些格都是不完整的,你还能数出它的面积吗?同桌试一试。
    (生小组合作,师巡视。)
    生:把这个移到这里来,变成了4个6,4x6=24平方厘米。
    师:具体说一下怎么数的?
    生1小组:先数整格的,5个。然后再把不满一格的移到这边,拼成一个整格,然后再数。
    师:他们把不完整的格拼成完整的格,和他们一样的小组举手?
    (四、五组举手)
    师:刚才我还发现有的组做得特别有创意,特别快,请他们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2小组:把这个部分移来,就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样,4x6=24平方厘米。
师: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什么好?
    生:他们直接把这一部分移过来组成长方形。简单、快、又方便数。
    师:对,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新知识变成旧知识,多么好的方法呀!对它的方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剪歪了怎么办?
    (上来的小组不能解释,请其他的同学帮忙。)
生:可以先用尺子画一条虚线。   
师:(画一条虚线)是什么线?
    生:就是画一条高。
    师:我还有点不明白的地方,我们把它拼成了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还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生l:虽然它那边被剪切到这边来,那边的格也被移到这边来,但它没有缺掉的。   
师:谁能再讲清楚点?
    生2:根本没有变化。
师:它的面积没有多,也没有少,原来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我们想求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
    3.师:这个一剪一拼的方法,同学们学会了吗?
    生:会了。
    师:真学会了?咱看准能最快求出2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合作,师巡视。)
    生:沿着它的高剪下来,移到另一个角上.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再用面积格测量,长是4㎝,宽是3㎝,面积是3×4=12 ㎝ 。   
师:为什么3×4就求出它的面积了呢?   
(用投影,移动2号卡片,让学生观察)   
师: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生:是底。
    师:宽呢?(用投影移动卡片)   
生:是高。
师:我们不仅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会了这种方法了吗?   
生:学会了。
师:大家高兴了吗?   
生:高兴。
4.师:我也替大家高兴。再想一想,这一剪一拼,在生活中应用起来方便吗?
生:黑板上的    不能剪下来。
生:试卷上的平行四边形,总不能剪下来拼啊!
师:那咱们不剪了,你还能够求3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生:能!
师:把剪刀放一边,把面积格放一边,拿一把尺子,想一想怎样求3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评析:前面充分的直观操作,足以保证学生寻求计算方法了。至此,提出新的任务,以促成方法上的飞跃。]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学生汇报。)   
生l:高3㎝,底6cm,3×6=18㎝2
师:非常好,和他们一样的举手。
师:谁能再说说,你们到底量的是什么数据?
生:底和高。
 5.师:出示4号    纸,问:要想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
生:高。
师:好,高是2㎝,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底。
师:底是7cm。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不需要了。
师:怎么求面积?   
生:2×7=14cm2  
 师:他为什么用2x7
生:2是高,7是底。高×就是面积。   
师:谁能再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么求?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板书:=底×高)
师:同学们想的和数学家想的一模一样,但就差最后一步了,你能不能讲清楚,为什么S=底×高?
    (生小组试说,师巡视。)
生:剪下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用底×高就可以了。
师:这个说得真不错,平行四边形一剪一拼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你能也这么严谨地说一遍吗?同桌两个试着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评析: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集思广益,结合教师刻意安排的几个感性材料(信封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自己测量、计算、思考、争论,从思维上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抽象认识的飞跃,悟出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寻求到了知识的真谛。可以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产生于学生的探究之中。
作为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老师的适时点拨、恰当引导,则起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练习
师:这么多条件,怎么求它的面积?
生:有两种求法8×12,9.6×10(师板书)。
师:l2是底吗?9.6是高吗?12×9.6行吗?
生:不行,9.6不和l2连接。   
生:底、高没有形成垂线。   
师:这事让大家说确实不好说,我准备了两个教具(展示教具)。
 (1)先看这个   ,沿着8这条高线剪开,平移变成长方形,长是?(生:l2)宽是?(生:8)面积怎么求?(生:l2×8)
(2)再看这种   ,沿着9.6这条高线剪开,往哪平移?(生:下面),变成长方形,长是?(生:l0)宽晷?(生:9.6)面积是?(10×9.6)
那12×9.6有道理吗?(生:没有)   
原来我们得用对应的底和高相乘。   
[评析:对公式的条件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让学生“看到”为什么要用相对应的数据去求面积。]
3.(师手拿长方形框架(教具))
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的。   
师:面积怎么求?   
生:长×宽
⑴     师一拉变成 。   
师:周长变了吗?
生:没有。   
师:面积呢?   
生:没有。   
师:都说没有,我可记住了。
⑵再一拉  
师:周长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面积变了吗?   
生:变了。
师:怎么变的?   
生:变小了。   
(3)再一拉 。
师:周长变了吗?   
生:没有。
师:面积变了吗?   
生:变了,更小了。   
师:这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小了,刚才也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变没变?
生:变了。
    师:只不过刚才变得不明显而已。它的面积在逐渐变小。为什么呢?
    教具一反,露出隐藏的黄木条(与长方形的宽同样长)
(4)师:这个黄条是原来的宽。 
(再拉一遍)
    问:为什么面积变小了?
    生1:一开始,和宽一样,一拉,成了黄线的一半,高变小
    生2:它的高在逐渐变小。 
(师拉动,拉平。)
    师:到最后呢?面积是? 
生:0。
    [评析:练习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容易混淆、模糊的地方。加强针对性练习,促使学生认识上的升华。]
    五、总结
     师:回来看一下,当初的猜想谁是正确的?
    生:小别猜想。
    (师擦去错误的小帆猜想。)
    师:这样猜的同学别气馁,你们知道吗?有资料显示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的数学家很有可能就是这么猜的,它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你们敢猜,已经很棒了。

老师评语

合格

评语时间 :2017-03-01 20:43:42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