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082017-04-15

作业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和收获;也相信通过培训,您的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请根据您在本次培训中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请您应用该教学设计去上一节课,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一节课。

完成之后,请您提交该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提交要求:

1.教学设计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模板完成提交,请坊主批阅时严格把关。

2.课堂实录视频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3.有条件的老师课堂实录尽量提交视频版。如无视频录制条件,课堂实录可提交文字版,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且直接取消本次培训最终评优机会。

5.课堂实录提交注意事项:

视频版: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文字版:如课堂实录提交文字版,请在提交了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课堂实录内容。可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秦全保    所属单位:晋城市高平市北诗中心校    提交时间: 2017-02-25 14:33:49    浏览数( 0 )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姓名

秦全保

所在工作坊

小学科学1坊

工作单位

晋城市高平市北诗中心小学

年级学科

小学五年级

教材版本

教科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物体 为什么会上浮和下沉,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是一些变量决定了物体的浮沉。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被放液体的密度。人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所有的木材都会上浮”,这些表述都过于简化,生活中不难找到与这些说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 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 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猜想一个物体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将想出许多 原因。有些猜想基于物体材料本身,有的基于对熟悉物体先前的认识,有的会关注物体 的体积大小、形状、重量或其他的一些特性。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科书特地安排了同 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 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通过上册的学习同学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 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 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动手合作能力

 1.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2.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3.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动手合作能力

1.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2.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3.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4、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领取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动手合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价目的 

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评价方法 

1、动手实践能力测试  70% 内容:     

(1)制作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2)根据教材撰写科学观察日记。 

(3)结合相关主题绘制科学小报、科学图画等。 

(4)根据相关主题收集、阅读、整理、交流资料(含图片、科学家的故事)等。 

评价标准:独立、正确地完成某一项任务,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画面(字面)整洁、语言清晰,条理清楚。 

2、写一篇阅读科学书籍的读后感    20% 

评价标准:文章有创意,能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评价   10% 内容: 

 1、学习科学的态度:携带器材的习惯、倾听他人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表达的习惯、愿意动手操作等。 

2、与他人的合作:分工、讨论、记录、汇报、倾听等。 

方法:教师对学生评价应与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相结合,对结果应给予尊重。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老师评语

教学设计结构合理,目标明确,将信息技术很好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唯一不足时没有课堂实录。

评语时间 :2017-03-13 08:55:41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