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截止日期 : 2017-04-15

作业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和收获;也相信通过培训,您的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请根据您在本次培训中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请您应用该教学设计去上一节课,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一节课。

完成之后,请您提交该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提交要求:

1.教学设计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模板完成提交,请坊主批阅时严格把关。

2.课堂实录视频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3.有条件的老师课堂实录尽量提交视频版。如无视频录制条件,课堂实录可提交文字版,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且直接取消本次培训最终评优机会。

5.课堂实录提交注意事项:

视频版: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文字版:如课堂实录提交文字版,请在提交了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课堂实录内容。可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侯金屯    所属单位:晋城市高平市建宁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8    浏览数( 102 )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海陆变迁

 

姓名

侯金屯

所在工作坊

地理1

 

工作单位

建宁中学

 

年级学科

初一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  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导入课程时,我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通过化石的实物投影和乡土地理知识,将遥远的海陆变化拉到学生的身边,通过这样两个事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接着引入了印度洋海啸、最新的地震资料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尤其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画,没有收到想象中的效果。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本节课的教学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将资料展示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资料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进行总结,但是由于所给的资料比较多,学生难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至于与我预设的教学效果之间有了一定差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我在这节课里的设计对于他们来说要求是太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以至于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流程,而非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时,我尝试以讲故事的形式先将魏格提出学说的经过讲一遍,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尽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很感兴趣,但是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当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蛛丝马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聆听魏格纳的故事,能加深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三、  学习者特征

1         年龄特征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我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

2         学习特征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四、  教学过程

1 教师导入语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2 师生互动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马拉雅山地区。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3 探究 发现

    (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

    (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

     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

     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4 识图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

    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学生上网学习沧海变田,喜马拉雅上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荷兰的围海大坝 。大陆漂移说 。讲述魏格纳的故事。的故事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5 测试评价

    正确答案的个数3个以内。

    你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努力!

    正确答案的个数4—5个。

    你与地质学家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

 

  

    6 小结

      本节课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

  1) 给学生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

  2) 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网上搜索以下内容。

    沧海桑田的故事  

    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觉察和认识。这里需搞清楚海陆变迁的两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  

    喜马拉雅上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荷兰的围海大坝 。大陆漂移说 。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启发学生搜寻证据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谁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  

看来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沧海桑田的故事  

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觉察和认识。这里需搞清楚海陆变迁的两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大家先来看一下体现海陆变迁的实例。

 

学生上网

拓宽认知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

 

学生上网

拓宽认知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图上海中的虚线代表的就是古河道,原本应在陆地上的古河道出现在海里,说明这里发生什么变化?(同时带领学生看课本40页上的图)  

 

 

学生上网

拓宽认知

 

荷兰的围海大坝图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什么原因造成的?(课本40页第二幅图) 

 

学生上网

拓宽认知

 

五、  教学评价设计

   在教学中我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海陆变迁原因时,利用自信息技术,鼓励学生上网拓宽认知。最后,在地理测试中,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教学板书

 

 

(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海陆变迁

 

姓名

侯金屯

所在工作坊

地理1

 

工作单位

建宁中学

 

年级学科

初一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导入课程时,我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通过化石的实物投影和乡土地理知识,将遥远的海陆变化拉到学生的身边,通过这样两个事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接着引入了印度洋海啸、最新的地震资料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尤其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画,没有收到想象中的效果。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本节课的教学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将资料展示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资料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进行总结,但是由于所给的资料比较多,学生难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至于与我预设的教学效果之间有了一定差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我在这节课里的设计对于他们来说要求是太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以至于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流程,而非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时,我尝试以讲故事的形式先将魏格提出学说的经过讲一遍,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尽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很感兴趣,但是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当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蛛丝马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聆听魏格纳的故事,能加深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

1         年龄特征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我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

2         学习特征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导入语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2 师生互动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马拉雅山地区。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3 探究 发现

    (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

    (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

     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

     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4 识图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

    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学生上网学习沧海变田,喜马拉雅上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荷兰的围海大坝 。大陆漂移说 。讲述魏格纳的故事。的故事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5 测试评价

    正确答案的个数3个以内。

    你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努力!

    正确答案的个数4—5个。

    你与地质学家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

 

  

    6 小结

      本节课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

  1) 给学生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

  2) 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网上搜索以下内容。

    沧海桑田的故事  

    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觉察和认识。这里需搞清楚海陆变迁的两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  

    喜马拉雅上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荷兰的围海大坝 。大陆漂移说 。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启发学生搜寻证据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谁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  

看来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沧海桑田的故事  

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觉察和认识。这里需搞清楚海陆变迁的两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大家先来看一下体现海陆变迁的实例。

学生上网

拓宽认知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

学生上网

拓宽认知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图上海中的虚线代表的就是古河道,原本应在陆地上的古河道出现在海里,说明这里发生什么变化?(同时带领学生看课本40页上的图)  

学生上网

拓宽认知

 

荷兰的围海大坝图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什么原因造成的?(课本40页第二幅图) 

学生上网

拓宽认知

 

五、教学评价设计

   在教学中我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海陆变迁原因时,利用自信息技术,鼓励学生上网拓宽认知。最后,在地理测试中,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教学板书

(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老师评语

没有板书和课堂实录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