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截止日期 : 2017-04-15

作业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和收获;也相信通过培训,您的课堂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请根据您在本次培训中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请您应用该教学设计去上一节课,同时实时记录下这一节课。

完成之后,请您提交该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提交要求:

1.教学设计严格按照附件中的模板完成提交,请坊主批阅时严格把关。

2.课堂实录视频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上传课程实录的时候同时上传课件。

3.有条件的老师课堂实录尽量提交视频版。如无视频录制条件,课堂实录可提交文字版,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4.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且直接取消本次培训最终评优机会。

5.课堂实录提交注意事项:

视频版: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文字版:如课堂实录提交文字版,请在提交了教学设计的后面,添加课堂实录内容。可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者:学员牟海军    所属单位:运城市临猗县银星学校    提交时间: 2016-12-08    浏览数( 4 )



计方案模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姓名


 

 

牟海军


 

 

所在工作坊


 

 

小学语文20


 

 

工作单位


 

 

临猗县银星学校


 

 

年级学科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课标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在五年级学过文言文《杨氏之子》,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什么时候……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    欣喜万分                伯牙    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的仅仅是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生食指书空。


 

齐读课题。


 

以题质疑(为什么要?什么时候……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点滴做起。以题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出示标有节奏的课件。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2—3遍,将课文读通顺。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感受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万分的心情。


 

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感受俞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利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感受“知音”对伯牙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


 

2“同学们,伯牙的仅仅是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


 

 

学生齐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想像说话


 

(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聆听优美乐曲,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感情朗读中积累佳句美文。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欣喜万分      知音      悲痛欲绝


 

钟子期


 


 


 


老师评语

注意格式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