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相信爱——《甜甜的泥土》教学随笔

发布者:梅含辛     所属单位: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6-11-01    浏览数:0

今天上阅读课《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离异重组家庭中一位饱受后母虐待的孩子王小亮的故事,这是一对分离的母子挚爱深情的故事,在苦涩之中带着一种淡淡的暖意。这是一个孩子在逆境成长的故事。这篇小说围绕了生日奶糖来展开故事情节:王小亮生日,亲妈送奶糖,转奶糖,王小亮分奶糖,分奶糖和埋奶糖,最后奶糖在雪堆中融化,变成了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今天上课的两个场景很感动人。

首先,是19段,王小亮分奶糖、和同学们一起吃奶糖的场景描写。在语言赏析环节之中,当周宇鑫同学选读这个情节的时候,我只是问,王小亮很久都没有尝过奶糖了,为什么还要把奶糖分给同学、好朋友和老师?我提出的问题比较僵硬。课堂上,很多同学只是回答这分奶糖的举动说明了孩子的善良、懂事。很多同学都没有回答到根本之处。其实,现在想想可以这样问。这一段写王小亮分奶糖和同学们一起品尝奶糖,就是吃几颗奶糖,为什么还要“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甚至甩掉了鞋子,有必要写得这么细致吗?

当然,一方面我的问题缺乏暗示性,另外一方面,这个场景与生活中生日场景有巨大的差异性。同学们过生日往往都是在家里,父母亲准备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还有香甜美味的蛋糕点上闪闪发光的蜡烛。吹蜡烛、分蛋糕,既是为了辞旧迎新和庆祝成长,又是为了让亲友、同学见证成长和分享自己生日的喜悦。是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王小亮过生日没有蛋糕,也没有美味佳肴,甚至没有父母的祝福,只有分别很久的妈妈辗转送来的一包奶糖。但是这个缺失了爱的孩子也要庆祝生日,他的庆祝方式就是分奶糖和大家一起品尝奶糖。这时,再来读读王小亮的语言,“吃呀!”“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学们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这样的描写在这个过生日的情境中,才格外显得悲情,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孙绍振先生在解释阅读文本的还原方法时指出,所谓的还原方法就是一种分析方法,就是揭示作品所展示的情境之中的矛盾性。这一篇小说的矛盾性就是王小亮的生日庆祝和一般孩子的生日庆祝的巨大差异性,以及面对这样有一些凄凉的生日庆祝,一般孩子的表现和王小亮的表现的巨大差异性。(参考文献孙绍振《文本分析的还原方法和教师的主体性问题(上)》,《福建论坛》200506期)

 “鱼对鱼说,我看不到你的眼泪,因为我生活在水中。”是的,当沉浸在爱的氛围之中的时候,我们往往感受不到爱,相反,当爱成为稀缺的、珍贵之物时,爱才显得那么珍贵。只有当欢乐变成了黎明天空中的点点稀星的时候,才显得那么美丽动人。当我问道,同学们,你们过生日的时候,如果你们的父母没有给你们准备蛋糕,有时因为工作忙甚至全然忘记,这时,你们会怎么做呢?有一些孩子说,发火,还有个别懂事的孩子则沉默了。这是多么可贵的沉默啊。

第二个场景。王小亮早晨很早上学,因为“他要赶紧去挖他的糖。不想,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潮湿的地面上,歪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糖纸和那根作为标记的小棒棒。//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

这一段小说的作者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结尾。奶糖在潮湿的泥土中融化了,小亮失去了埋在雪堆中的奶糖。奶糖代表的是母亲的挚爱,化成了水。作者为什么要写王小亮抠泥土品尝,王小亮“笑”和泥土“甜丝丝”的细节呢?纪亚坪同学回答得很好。虽然和母亲分离,但是他们母子连心,挚爱和思念着对方。是的,人虽分离,爱还在那里。就是靠着这种爱,小亮在饱受虐待的逆境中成长为善良、懂事而又能干的孩子。

是的,一时的分离并不可怕,挫折并不可怕,只要相信爱,相信自己。你的心中一定会有春天和幸福。

《诠释学》([]理查德•E.帕尔默 / 潘德荣 / 商务印书馆 / 2012)指出,阅读中的诠释产生于个人视域和作品视域相协相容的过程,这就是说读者在进入文本意义视域中理解文本之前,需要预先理解主题和情境。狄尔泰更进一步指出,阅读和诠释都是一种相遇,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发现我们自己体验的内心最深处,在相遇中发现更为丰富的内在世界,并且进一步发现读者自我。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