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品德政治作业四截止日期 : 2016-11-25

作业要求 :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有效的教学与有效的教学计划

小学品生品社作业:撰写5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不泛泛而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作业: 撰写5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不泛泛而谈。



高中政治课程:关于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几个问题

高中政治作业:撰写5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不泛泛而谈。



提醒:请老师们按照自己学段的作业题目撰写作业。




作者 :项目管理员

品德政治作业四

2016-11-25提交者:学员余春花浏览(0 )

我们要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聚焦课堂,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那如何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教学前一定要树立 “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立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其次,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学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其三,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其四、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花架子,为设计而设计。

  教学目标明确后,我们教师才能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也只有当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我们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和课堂活动才会更好的为课堂服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整合教学内容,从“书本化”走向“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到学校花园中亲自去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关注学生内心体验,激发学习内动力。

  品德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居于首位的,其中情感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情感由为重要。对于品德课而言,教育就应该是一个内心的历程,它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更要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一个有效的活动,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情境模拟,都必须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强烈感受,让他们产生真实强烈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去讨论、去思考。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让它燃烧。我们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孩子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更要加强引导,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使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比如,在上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时,根据课程内容,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并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疼爱。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和父母间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往往容易被忽视,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我就设计了“看照片•讲故事”的活动。每位同学在家选一张和父母的合影照带到班上,给同学介绍照片中的人物,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的付出,并选一件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在组里、在班上讲一讲。这些是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真实故事,他们自然愿意一吐为快,在争相倾诉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激发,心灵得到净化,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我还设计了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场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就与家长产生冲突的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孩子理解了父母的用心,体会到了父母的苦心,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最后,在分小组以“我为父母 ”为议题,结合实际讨论自己如何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

  四.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品德课程就是强调儿童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构建优良的品德。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浓浓乡土情这一课前,就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行动起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父母合作、去社会上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我们这儿民风民俗。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发挥,就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学到很多的东西。然后,我们在课上就可以针对孩子们收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可以让他们展示照片、播放录像,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民风民俗的魅力。课后,可以让学生去学学当地的一些民间手艺、做一些特色小吃、学一些民歌小调等,更加激发学生对这些民风民俗的珍惜和热爱。

  总之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课程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老师评语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