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小学数学作业三截止日期 : 2016-11-25

作业要求 :

课程:学生研究的基本方法


作业: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都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学生研究?

作者 :项目管理员

小学数学作业三

2016-11-25提交者:学员王爱琴浏览(2 )

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学习


情境教学是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自主探索的驱动力,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探究能力。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乐学、想学、爱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  问题情境  活动情境

正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生活、问题和活动的情境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一、创设生活情境——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每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生活中的例子应该说是比较熟悉的,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就要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创设了新学期我们班每个同学要制作一套新校服的教学情境。

师:要制作这样的校服,需要做哪些准备?

1:需要大家的身高以及腰围等数据

2:还要知道同学们的体重

师:是不是每套衣服都要按每个同学的数据进行制作呢?

生:这样对制作比较的麻烦,所以首先要对身高进行统计并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我们根据不同的身高进行分类,分成小号、中号和大号。这样不仅能让制作人员看明白,还可以清楚的了解哪些型号的校服需要多做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师:请大家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吧。

……

在这里做校服的场景是学生日常熟悉的,对于学生来说已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有利于学生做出选择。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在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在生活情境中产生“乐学”的情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想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问题的情境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必须是真实地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的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如:教学“商的近似值”,学校要购买一批体育器材,每个足球的单价是45元,30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个?学生对个问题比较熟悉,所以马上尝试列式计算,300÷45=6.666……,一部分学生马上用刚学的“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约等于7个?但马上有同学提出了异议。针对这个问题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取近似值才是合理的的?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是不合理的,如果买7个,超过300元了。合适的近似值是6,而不是7

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引起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想学”的情感。

三、创设活动情境——爱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目标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的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要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习的兴趣,找到知识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不急着让学生直接去做,这时的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只是粗浅的停留在表面,对轴对称图形只有感性的认识。我通过用手中的图形找一找分别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这里学生的兴趣获得激发,通过观察、比对、交流,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这一步的学习,学生会通过自己的经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重要特征:只要知道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就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的整个图形。接下来在怎样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利用刚才选择图形的经验,把彩色纸对折的方法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把感性的图形转化为抽象的图形,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学习动力,还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从而使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产生“爱学”的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情境教学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已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乐学”、“想学”、“爱学”,成为学习的主宰者。

老师评语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