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程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高中语文作业一截止日期 : 2016-11-25

作业要求 :

课程:高中小说阅读指导


作业:写一篇不少300字的心得体会

作者 :项目管理员

高中语文作业一

2016-11-25提交者:学员席方盛浏览(4 )

 

永恒的悲剧命运

——从《项链》谈小说教学的生命意识

席方盛  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 214183

摘要:《项链》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小说文本,除去情节的起伏波折之外,女主人公身上还蕴蓄着更为深刻的悲剧色彩。以此为例,探究小说这一文体的人文情怀,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关注小说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项链;小说;人文情怀;小说教学;生命意识

一、玛蒂尔德的三重人生悲剧

即使没有那次闹剧般的项链丢失事件,玛蒂尔德的人生也并不幸福,甚至“不住地感到痛苦”。在小说伊始,作者就清晰交代了玛蒂尔德的生活背景:出生于小职员之家,没有陪嫁的资产,“将将就就”地与一个小科员结了婚。对于一名精神卓越的女子而言,这种朴素并不会消减她挖掘生活意义的能力;对于一名平常庸碌的女子而言,这种安逸足以让她在浑噩中消磨时光。不幸的是,玛蒂尔德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她并不能摆脱依托于物欲的虚荣,而细腻机警的性格则强化了她内心的失落。因此,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她一方面伤心懊恼,另一方面又以不断的遐想来填补空虚。做琐碎家事的小女仆不能让她感到无须劳累的轻松,反而使她在心里“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对她怀有善意的有钱女同学不能让她享受友谊的美好,反而使她因为伤心失望而“好几天整天的哭着”;至于那张来自教育部长的请柬更是没有像丈夫预料的那样使她高兴,反而令她因悲痛而流下了眼泪。狂热地认为自己比真实的自我更为优越,在理想世界与灰色现实的强烈反差中怨诽不断,这构建了玛蒂尔德的第一重悲剧命运。

随之而来的便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项链丢失事件。玛蒂尔德有很多种可能逃脱这次厄运的袭击,如果她能在舞会之后不那么慌张,如果她能在项链丢失后坦然告知朋友,如果她的朋友打开盒子仔细检查一番……这些阴差阳错的细节固然出自作者独具的匠心,但依然让无数读者为之扼腕叹息。毕竟,女主人公并不惹人厌恶,她曾带着天真,之后又保持了诚实,在悲剧发生之后能够表现出崇高的英雄气概。更重要的是,这场悲剧似乎仅是源自命运的捉弄,玛蒂尔德并未作恶,却受到深重的惩罚,这也令读者在恻隐之时又感同身受于世事的无常。然而,无论我们给予多少惋惜和同情,玛蒂尔德终究还是失去了青春与美丽,遭遇了悲剧命运的第二重。

在《项链》这篇小说里,玛蒂尔德的变故似乎全因偶然,如果没有项链丢失事件,她应该不至于受到之后的磨难。结论果真如此吗?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和玛蒂尔德形象极为相似,都出自普通家庭,不满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对浪漫爱情和上流社会充满憧憬,并且都因为一场舞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与玛蒂尔德相比,看似幸运的是,包法利夫人并没有丢失项链,但更为不幸的是,她似乎已经将灵魂丢失在侯爵的城堡里。福楼拜写道:“她睁着眼睛想不打瞌睡,要延长这豪华生活转眼即逝的幻景。”这场舞会带来的震撼牢牢占据了她的内心,并且不断发酵,让包法利夫人无法在梦境与现实中找到平衡,最终她在自己制造的幻象中走投无路,服毒而死。在莫泊桑笔下,玛蒂尔德同样沉醉于舞会之中,“她狂热的兴奋的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所以,即使项链没有丢失又能如何?只要她不能摆脱对所谓上流社会的迷恋,那么迟早有一天会遭遇类似的陷阱;即使她运气极佳,一帆风顺,但在亲身体验过那一夜的纸醉金迷之后,她还能心平气和地接受那平庸的现实生活吗?纵然她不会像包法利夫人一样走上极端,可她永远无法消除内心的挣扎,相反更可能陷入一种变本加厉的痛苦与抱怨之中。这也是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第三重,也是她永恒的悲剧命运。

二、小说文本的人文情怀


2014年,王安忆在中山大学围绕“小说能做什么”做了一次讲座,在她看来,小说就是“让人们对生命有敬意,对自然有敬意,要爱惜生活,爱惜人生”。[]在功利盛行的时代里,小说是低经济效益的;在影像叙事的包围中,小说和感官是间离的。但小说依然保持着它不可被取代的价值,它以其独特的叙事特点和叙述角度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小说是虚构的文本,在对事件全新的构建过程中,它能提供一种异于日常的解读视角,为事件提供更丰富的背景和内涵。福建师范大学余岱宗教授认为:“作家更重视心灵之因,更会探求主人公的灵魂逻辑。如此写来,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审美辩护’。[]世间每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都源自多重原因的推动,但人们的视角多停留于主流的意见。比如包法利夫人,从法律的角度来判断,她是一个欠着大笔高利贷的负债者,以道德的话语体系来评价,她是一个背叛家庭的自杀者;比如玛蒂尔德,她的命运悲剧似乎也全因自己爱慕虚荣而咎由自取。但是,文学凭借其独有的叙事能力,却能够挖掘表面之下的实质,通过叙写掩藏在事件远方的种种细节,让人们看到更为繁复的诱因。通过对《项链》的解读,我们可以知晓玛蒂尔德事实上已经陷入三重命运悲剧无法自拔。我们可以看到在舞会之前,她的生活中有着怎样的痛苦与忧伤,如果没有作者的叙述,这种内心的波折并不会被外人所关注,人们也就无从了解玛蒂尔德何以如此大费周章的置换衣服,求借首饰;读者也只有了解她曾经所怀有的希冀,才会理解这场舞会对她而言意味着少女梦想的成真,为了这一夜的光彩她愿意付出何等的代价;而我们也明白,无论项链丢失与否,她都注定要在命运的捉弄下沉浮。相比新闻报道或法律公文,小说是感性的,它不具备裁断现实是非的力量,但它恰恰可以为现实事件提供一种复杂的、非系统的解读,让我们感知当事人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小说的另外一层价值在于其叙述对象的无差别性。《项链》中有许多社会地位较高的角色,比如教育部长,比如佛莱思节夫人,但作者却选择以一对小职员夫妇作为小说的主角。在许多小说里,成为作者叙事中心的往往不是那些身份不凡的人物,反而是很多“边缘人”、“多余人”成为了叙述的主体,这也是小说有别于其它文本之处。优秀的小说并不讲求短暂的、眼前的实效价值,它可以突破话语权的桎梏,为那些被忽视的人发声,让他们得到陈述自我内心、论证自我价值的机会。如果仅从某个侧面来看,玛蒂尔德会是一个悲剧的制造者,她身上有着小市民的愚蠢与可笑;但在被莫泊桑以完整的视角叙写之后,人们发现她也是一个悲剧的牺牲者,并且在悲剧发生之后她能呈现出高贵的品质。读者也因此对她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给予她更多的同情而非抨击,甚至对她苦难中的坚持表现出赞扬和钦佩。

三、小说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正因为小说是这样一种接近人生、叙述人生的文本,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应该多一些对生命个体的关怀,使学生通过学习小说丰富自身的情感,扩大自己的生命体验。语文特级教师邓彤老师曾经说过:“教小说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我觉得这是最高境界。[]这种教学境界的达成离不开对文本细致的研读,但这种细致的研读背后还应该保持一颗细腻的悲悯之心。

以《项链》教学为例,学生可以寻找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前兆,可以研究哪里有项链为假的暗示,但除了这些理性的分析之外呢?如果我们立足于生活的视角来展开解读,小说情节里还有许多细腻之处可被发掘。在玛蒂尔德归还项链的时候,佛莱思节夫人的脸上流露出“不满的神情”,并且说道:“你应当早点儿还给我。”从“不满”和“应当”之中可以看出,佛莱思节夫人对待朋友是直率的。直率并非坏事,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在她们之前的交往中,这种直率对于敏感且自尊心极强的玛蒂尔德而言意味着什么,她并非嫉妒,而是无法接受这种交流的氛围,这或许也是她当初不愿再去看望朋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处世感受来理解这个细节,是不是可以对玛蒂尔德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宽容呢?

著名经济学者时寒冰先生在给自己的孩子解读《项链》时,也提到了佛莱思节夫人的“不满”。他认为,这是因为玛蒂尔德去维修项链可能暴露项链为假这件事情,因此佛莱思节夫人之后就再也没有佩戴这串项链。从这点来看,玛蒂尔德对上流社会的向往追求其实是多么虚假,只要不被真正揭穿,所谓的上层阶级哪怕佩戴着假的项链,但也无人会去质疑,项链的符号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相反,即使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又能如何?舞会上她大出风头,随之而来的却是凌晨时分匆忙的逃遁和塞纳河畔破旧的马车,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也再一次告诉我们这场幻梦的可笑。而即使是佛莱思节夫人,看似地位较高的她何尝不也是在这场迷梦中扮演着身不由己的角色呢?从包法利夫人到安娜卡列尼娜,类似的女性形象枚不胜举,她们的命运悲剧与否并不取决于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女性教育的缺失和异化、女性价值观的扭曲、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压抑……这些才是她们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

因此,《项链》这篇小说的内涵其实远不止于某个人物的性格悲剧,管中窥豹,我们可以在这五千多字中看到当时整个社会的虚浮,几乎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无法挣脱。尤为可悲的是,这种虚浮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减弱,甚至在今天变本加厉,让更多人沦于物化。面对这样汹涌的大潮,如果我们能够关注小说教学中的生命意识,也许能够给予我们的课堂更多人文的情怀,给我们学生的心灵带来抵御侵蚀的力量。


[] 王安忆:《小说家的第十四堂课》,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3

[] 余岱岩:《小说文本审美差异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6

[] 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

老师评语

课程作业

最新课程作业

推荐课程作业

热门课程作业

热评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