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2016-12-13  发布者:胡峰博  浏览数(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   胡峰博


目标点击

1.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具体地貌判断其形成原因,能分析具体区域的主要地质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演示,加强学生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地貌成因的判读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起研讨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研究身边的自然环境的高尚情操。

重难点预见 重点:内外力作用的基本形式    难点: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等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一组汉口江滩的景观图片,启发学生思考:这么宽阔的江滩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转承:“课前我们班的smarter小组猜想江滩应该是泥沙淤积而成,他们还在课前做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请他们小组的代表给我们介绍实验的步骤和结论”。

(学生用泥土自制水槽模拟河流,从水槽外注水表示径流,通过比较试验前后的水槽形态得出上游河谷加深,为侵蚀作用,下游泥沙淤积,地势较为平坦,为堆积作用形成,由此证明自己的猜想即江滩是由泥沙堆积形成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试验进一步讲解外力作用的过程:

侵蚀: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物质进行破坏,侵蚀作用常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

堆积: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搬运: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地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教师转承:地表坚硬的岩石是如何变成沙粒然后被流水带走的呢?这就少不了风化的作用,教师接下来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微课。

   本微课作品抓住学生容易将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混淆这一关键点,通过呈现一系列的景观图片和实例,说明风化是岩石在温度、水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冻融风化、根劈作用等很有帮助。教师在微课中表达清晰流畅,讲解到位,图例选取精当,,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重难点。)

    总结: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趋于和缓,其能力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播放完后教师转承提问:外力作用是否需要条件呢?

    播放对比试验视频,从视频中可看出没有落差的情况之下即使有水流流经,此表形态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有落差的情况下侵蚀和堆积作用则表现非常明显。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地表为什么会有高低起呢?就此导出内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

首先请学生看探究2

材料1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材料2:青藏高原岩浆岩的分布区(图中阴影区域)

材料3:青藏高原民和县北山大理岩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达坂山东端南麓,湟水北岸以及支沟东侧山顶及西侧斜坡上。矿区总面积0.57522,矿山设计服务年限为43年。大理岩为变质岩,是石灰岩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变质而来,为良好的建筑材料。

请根据以上材料总结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涉及哪些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生在组内自主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1.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岩浆在地下高压的环境下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圈上部;

3.变质作用: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会发生变质。

    教师总结:内力作用的能力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外力往往同时起作用,作用的结果也交织在一起,共同表现在地表形态上。

三、课堂提升与总结

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不同的地貌形态,让学生用白板笔拖到对应的地质作用之下并作解释,通过该活动提升学生对本届知识的理解,教师同事总结本节所学习内容,形成框架。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多,也是高中阶段的重难点,如若课前试验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效果会更好。

附件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doc  下载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