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大师不一定是好教师

发布者:王茂文     发布时间:2016-12-17 浏览数( 0)

王国维、鲁迅、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皆是学识渊博的大师,久负盛名。可当大师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时,也有自己的“软肋”。
  王国维是近代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然而,他给学生的“形象”并不好,王力回忆:王国维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皮小帽;一到冬天,棉袍上勒条粗布腰带,俨然私塾里的冬烘先生模样。课堂上的印象也不好,吴其昌回忆:王国维给他的印象是一只古鼎;在课堂上,满口海宁官话,全班只他一人能够全部听懂,因为他也是海宁人。平时,王国维寡言少语,而且表情冷漠,让人极其乏味。
  鲁迅深得国人敬重,文学青年更是崇拜、钦敬。可是,在课堂上,却没有受到学生们崇拜甚至喜爱。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温梓川在《文人的另一面》中说,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史。刚开始,因为久慕大名,选课的学生甚多,旁听者也不少。然而,很快,戏剧性的场面出现:起初还是座无虚席,可到后来,继续留下来听课者已是寥寥无几。鲁迅口才并不出色,又缺乏激情,且带着浓重的绍兴口音,学生们——尤其广东学生听起来非常吃力。
  沈从文在文坛崭露头角,可是从未进过课堂。望着学生们黑压压一片,非常紧张,十多分钟后才开口,一面急促地讲,一面快速地抄,十多分钟后草草收场,在黑板上写下“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匆匆离去。他曾在西南联大教授“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汪曾祺回忆:沈从文只上过小学,对中学和大学课程的教学,几乎一窍不通,讲授起来缺乏系统性,显得杂乱无章;而且,操着湘西口音,声音又小,自然不受学生欢迎。
  朱自清从教多年,还曾参加“五四”时期 “平民教育讲演团”,可是走进课堂仍然紧张,甚至时时“用手帕揩汗”,一旦说错,更是“现出窘迫甚至慌乱的神色”。而且,一直有个缺点,引述别人的多,个人见解少,因此选课的学生极少;极端的时候,只有研究生王瑶一人听课。某次,连王瑶也没有来,朱自清只好怏怏而退。
  闻一多具有诗人的胆汁质,又生性豪放,在青岛大学为学生讲授《离骚》时,总喜欢这样开头:“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讲到妙处,还会独自哈哈大笑。然而,学生们并不买账。1932年青岛大学学潮爆发,学生们便在黑板上写起了打油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