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尹华龙 发布时间:2016-12-30 浏览数( 2) 【举报】
浅谈教师在语文教学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教学的过程说到底也就是审美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以美育人。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审美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扮演好各种角色,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贯串于自身的整个教学活动之中。首先,相对于语文教材而言,教师是审美主体;针对学生来说,教师又成了审美客体,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审美对象;而对于教学而言,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和启发引导学生步入美的境界,于是教师又成了审美中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扮演好各种角色,以求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观点和感受。
一、作为审美主体认真去发掘和深味教学内容之美
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相比,有他自身的特点。内容上,宇宙人生,包罗万象;形式上,诗文词赋,万紫千红。它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生活的“百科全书”,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翻开语文课本: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催人奋发的精神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独具匠心的艺术美……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而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各种内在美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来,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因此,作为审美主体,教师只有自己识透了教学内容的美,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审美感受,他才可能把这种美传授给学生。可以说,教师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生的审美质量,也决定着最终的审美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必须努力进入审美主体这个角色,去发掘教学内容中形形色色的美。例如:汉乐府《陌上桑》中描绘了一个美貌绝伦的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然而诗作本身并没有刻意去雕琢罗敷的花容月貌,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悟这种“朦胧美”呢?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首先去领悟其中的美,去品味作者那种“歪打正着”的手法美。诗人正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皆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一个个如痴如醉,就连威风凛凛的使君也禁不住垂涎三尺、想入非非等不雅的举动和想法,从侧面充分展示了罗敷这个无与伦比的美女形象。但是,罗敷究竟有多美呢?作者并没说破,然而也正是这种不说破的“朦胧美”和“空缺美”才使罗敷的美更显动人,因为它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审美情趣,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所以正是因为诗作的“写法美”和“空缺美”恰如其分地塑造了罗敷风姿绰约的形象美。那么教师只有自己深味其中美的蕴味后,方能带动学生在教学中积极的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在心里极力勾画罗敷的倾城倾国之美貌,师生与作者同享创作的快乐。因此教师作为审美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去教学内容中挖掘美、鉴赏美、感悟美、把握美,从而最终带领学生共同踏进美的世界。
当然,教师作为主体时,其审美对象不仅仅只是教材,各种语文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也都包含了教学内容美;此外,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应成为教师的审美客体。所以随时发现这其中所蕴含的美,也是我们作为审美主体所必须完成的使命。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注意时时发掘学生思想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予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力。
二、作为审美客体充分去展示自身教学中的形态美
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因此教师作为一个表演者,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客体:他既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同时其言行举止又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示范性。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甚至于于他对于任何事物或现象的态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十分重视自身教学中的形态美,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以自身的美来感染学生。而形态美又应该包括外在美和内蕴美两个方面。
外在美主要指服饰美、语言美和体态美。“人靠衣裳马靠鞍”,教师的服饰对学生审美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注意的是自身的服饰美。当然所谓服饰美并不是指教师应该穿非常华丽的衣服甚至标新立异,这里的美就是“得体”,就是“和谐”。对于教师来说,服饰的美除了应照顾到自身的体形、性格、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应特别考虑到职业特点、教学对象以及课文的教学情景。从职业特点看,教师的衣着打扮整体上应该朴实淡雅,柔和庄重,以体现教师的沉稳和富有涵养,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崇和依赖感;从教学对象看,教师的服饰应与学生的心里特点相适应:初中教师衣着大可色彩鲜艳些、线条明快点,而高中教师则应从布料质地和端庄的款式方面多加考虑,以体现教师的人文色彩和学者风度;另外教师的服饰还应特别注意适合课文的教学情境。如讲解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不妨穿得富有朝气些,再配上清风般的语言、盈盈的笑意,自会带给学生春天阳光般的灿烂与温暖,使学生获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其次要注意语言美,语文教师的语言如果真正做到了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心潮澎湃,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如果我们用低沉哀婉的语调这样导入: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举国哀恸、万民悲泣,然而丧心病狂的四人帮却极尽卑劣之手段,阻挠人民的悼念活动。于是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人们终于呼喊起来了:“周-总-理,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这诗一般的语言自然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最后我们还应注意体态美,尤其是表情美。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用美的表情去进行教学,用温和、热情与积极性去感染学生,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想学乐学;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时表现出乐观、宽容、平易、慈祥,学生就能从教师的表情中感受到深切的关心、真挚的爱心和无限的希望,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因此上课时我们的表情一定要丰富、亲切。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表请就应该严肃庄重、泪含眼眶;而教《白杨礼赞》时则要热烈激昂、催人奋进;教《最后一次讲演》时表情要慷慨悲壮;教《变色龙》时则应诙谐幽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审美效果。
当然,做为审美客体在教学中除应注意外表美以外,更应注意内蕴美。内蕴美涉及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修养、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然而在学生眼中,教师的内蕴美有滋润心田的魅力,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具体来说,教师的内蕴美应包括渊博的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直的思想品德、崇高的爱国精神以及精湛的讲解艺术等。如教读《七根火柴》时,教师要把那矗立在茫茫草地上的丰碑树立到学生心目中去,则必须需要我们教师自己胸中充溢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度的爱国精神。
总之,作为审美客体,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展示自身的形态美:既要注意外在美,又要注意内蕴美,并且尽可能做到两者的完美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能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引导学生达到最佳审美状态。
三、作为审美中介努力去实现审美教育中的技巧美
课堂教学归根到底,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有所知,而在于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也不在于教师自己有所感,而在于引导学生能由感知到感受再到感动,从而渐渐进入审美佳境。所以在教学审美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当审美中介的角色,充分注重教学技巧之美。
当然,教学技巧是多方面的,也是长期摸索和实践的结果,但是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跟随教师进入审美境界,为此我们则可以从多方面努力。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合适、熟练而有效的各种技巧。诸如独特的板书设计,声情并茂的朗读,适时适度的角色化表演,直观而生动的画图,形式多样的活动,紧张激烈的竞赛等都不失为审美活动中的好技巧。例如我在教《口技》时,让学生表演鸟鸣声、马蹄声、火车声、军号声等,教《老杨同志》时则让学生打快板、唱童谣;教《背影》时配以忧伤的《二泉映月》,教《孔雀东南飞》则播放哀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爱莲说》时拿一朵娇艳欲滴的荷花,而讲《小橘灯》时则让同学以橘子皮为材料每人制作一盏小巧玲珑的小橘灯等,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学的技巧美还包括教师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例如教《老杨同志》时,我问:“赵树理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立即有同学站起来回答:“图表现,想获得毛主席的表扬呗!”另一位同学马上接过来:“我认为他主要的还是为了赚稿费,我爸说一个字值好几块呢”,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怎么办?两位同学明显是在将老师的军,可也并非满口胡说呀?”略一思索之后,我微笑着请他们坐下:“两位同学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不错!说实话,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两点。是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承认是我们人的天性,然而同学们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的赵树理只是一个为一己私利而写作的人,你们说他会成为伟大的作家吗?毛主席还会表扬他吗?”全班同学都笑着说:“不会”,两位同学也羞红了脸,开始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很快找到了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表扬、批评还是鼓励,老师都首先要为学生着想,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只有这样,教师的形象在学生那里才会产生美感,教师在审美教学实践中的地位才能立得住。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作用是多方面的。从教学内容看,教师是审美主体,我们应主动发掘和品味教学内容美;对学生而言,教师又是审美客体,我们应充分展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形态美;而相对于整个审美教育过程来说,教师又是审美中介,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会和运用多种好的教学技巧。总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多重地位和作用,并积极地去实践这多重角色,以求达到最佳的审美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