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教学

2016-11-28  发布者:李文娟  浏览数( -)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堂  传统节日  文化  有效教学

[论文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常识的学习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表达有深入对比了解。本文围绕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相关风俗文化,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自编语篇进行教学设计。

 

1.       引言

 新课程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感受传统节日,体会中西文化差异

对接触英语不久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神秘而有趣的课程。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如何有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2.1.      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过去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传统上十分重视季候的变幻对农业的影响,关注季节的变化。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学说,形成以岁时节令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如:元旦、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腊日、岁除等;传统节日都是岁时节令,即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它处于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然而,中秋节的形成及其与月饼之间产生的对应关系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飘香,瓜果满园,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这一切,同时对大自然产生了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国人推算节气时令的重要依据,于是周朝就有了祭月、拜月活动。

在本课中,学生们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都有一定了解,但是英语的表达与节日内涵却并不知道,因此,我在开课时设计了欣赏秋季风景图片的环节,让学生欣赏秋季中的自然风光以及秋季农作物的美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享受中感受。由此,学生们通过看图、听音乐直接感触到浓浓的节日氛围,也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随处可见富有西方文化特色的图片、照片,琅琅上口的韵律歌曲,对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习俗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与教师日常教学是否联系实际有关,也是考验英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对比意识的感知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点滴中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2.2.          德育渗透,情感培养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中秋节,是一年中仅次与春节全家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全家人都要从四面八方赶来团聚,一起吃月饼、赏月、喝茶、玩灯。这些活动又以赏月为主,唐人欧阳詹《玩月诗序》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在这个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节日里,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忘记用美酒嘉肴相伴。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曾于中秋之夜设宴,与群臣赏月,并一起分享吐蕃商人进献的美食——一种有馅且表面刻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图案的圆形甜饼。这饼也许就是后世“月饼”的始祖。到宋代,中秋节赏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有了“月饼”的称呼和品种,只是未与中秋节联系起来。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大约在元明时代。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起义时,就将写有起义时间的纸条藏入月饼中,在互赠月饼时传递消息。这表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元朝已很普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此后,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形如圆月,用以祭拜月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饼为圆形,象征团圆,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情感,在西方人传统的节日中,是难以体味的。

因此,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探究传统节日的内涵,在这一天我们家人团圆,透过浓厚的节日氛围传递我们深深的思念之情,思念着无法团圆的亲人,无论是已故的亲人、还是漂泊在外的家人、海外的游子们,又或是在天灾人祸中丧失生命的人们,透过思念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生命无价。

2.3.          渗透方法,有效教学

 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阐述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本课内容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而西方国家的感恩节与中秋节一样都是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因此,在本课的最后,学生欣赏到感恩节的相关图片,不仅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兴趣,更扩展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认识,这正是节日文化类教学的目的之一。

3.         结束语 

   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事实上,这两种节日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英语教师也应该教育学生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