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如何避免小组“合而不作”

2016-11-27  发布者:沈爱华  浏览数( -)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课堂氛围和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有极大作用。其也成为当今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方式。然而,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教师“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屡见不鲜。

从老师的角度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小组组建不科学,成员分工不明;合作流于形式,内容和时机选择不当;教师缺乏合作计划和准备,课堂组织、调控不力;缺乏科学评价体系;课后反思不足等等。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和合作主体认识肤浅,缺乏工作热情;教师缺乏对小组活动主体的深入了解;应试思维导致教师仍未能转变角色;合作小组组建不科学,成员职责不明确;教师课堂组织调控不力;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缺乏对小组学习后的反思总结和信息反馈等等。解决策略有:科学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合作学习准备充分,精选内容和时机;深入理解合作学习本质,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技巧;科学调控、指导和评价,一个也不能少。

避免小组“合而不作”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主体的深入了解。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为主,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同时又极富个性,在合作学习中也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合作意识较差,这些都导致合作效率低下。因此,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其次,高中学生更加在意同伴的看法,自尊心更强,也更有自己的个性。通常大多数学生不大敢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基础好的同学也仍停留在等待老师点名汇报的阶段;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还停留在独自思考阶段,不愿意与其它成员进行交流;有的消极自卑,害怕失败;有的过于活跃,
总是主导合作。因此,对高中生个体差异的重视和对他们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样都不应该被忽视。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重视的都是小组合作的过程,督促、鼓励大家参与讨论学习,只试图让整堂课热闹起来。而对学生小组合作的分组这一关键问题不够重视,基本都是图方便就近分组(让前后四个或是六个学生组成小组),然后让学生在这样的小组中进行所谓的“合作”。这种小组构成虽然让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会造成小组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只有对小组内部分工明确,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合作中来,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让每个成员体会到合作的意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合作的高效。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