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6-11-28  发布者:董艳  浏览数( -)

日常教学经验中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阅读能力似乎是语言教学的专利。在语言教学(通常表现为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中,人们日渐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整体感知水平,达到提高语言应用水平的最终目的。一般认为,在理科教学中,阅读感知能力相对而言不是施教者在教学设计中考虑的重点,尤其是数学教学,重思维训练,重基本知识,重基本数学技能。其实,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重要,当然,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与语言教学中的阅读能力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着自身特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包括很多方面,涉及多个思维层次,但是总体而言,以教学中的感性认知层面为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数学化感知。常见的应用题教学就是这一内容最为典型的表现。应用题是将一个数学过程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读懂”题目。何谓“读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字内容进行数学化解读,还原其数学化面目,在此基础上找准数量关系,然后进行数学解答。
    二是对具体物象的数学化感知。任何一个具体物象在不同场合、不同经验人的眼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人的经验和目的前提在认知中起相当大的作用。在一棵参天大树面前,美学家注意的是它的枝形符合审美习惯,植物学家注意的是它的生物学价值,商人注意的是它潜在的经济利益。对于理性认识能力稚嫩的小学学生来说,主动将具体物象数学化感知的可能性很小,重点在于能在提示导引下转变对具体物象的数学化感知。
    三是对数量关系的数学化感知。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甚至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拟出待解的数量关系。数学公式,抽象化图形,几何定律等等都是数量关系的具体体现,我们通常说理解定律、理解公式是运用公式定律的前提,其实就是强调的对数量关系的具体化数学化感知。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遇见学生对公式定律滚瓜乱熟但是不会解题的现象,也就是“阅读”数量关系能力欠缺的缘故。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