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落实学科实践活动,提升学科育人品质

2016-11-26 发布者:程凌波     浏览(2) 【精华】

20157月《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明确指出: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落实10%的学科实践活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海淀区的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对学科实践活动的认识逐渐明朗和清晰起来,开发的一些学科实践活动案例,也为我区今后此项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提供了很好地借鉴经验。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如下两点启示:

1.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得以更好地彰显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课程的首要任务,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科实践活动,为彰显“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如《从灯笼说起》学科实践活动案例,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拓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地提升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解决问题。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是学科课程的拓展和补充,基于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秘民族服饰博物馆,走进苗族文化》案例中提出的“银饰的诉说和服装的诉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托博物馆资源,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生活化的课程,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实践课程内容很多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作为学科课程来说,在这方面我们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要想开展好学科实践活动课,就离不开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如《价格的变化》教学案例,教师让学生到不同的超市进行调查,学生进行价格调查、比较价格的差别、分析价格差别的原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购物技能,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要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

现阶段,核心素养这个词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和接受。核心素养关注于个体成长所必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试图通过各学科协同的“共同作用”,让学生实现成长。具体到课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等,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整合各学科的相关资源。这同样是我们在学科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幸福起航元宵节》活动,依托了学校全课程的背景,将各学科内容进行了很好地整合。

2.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情况开发不同的主题

海淀区范围比较大,学生也比较多,各校的情况不一样,学生的情况不一样,老师们的想法也不一样,在开发学科实践活动案例的过程当中,老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发出不同的主题内容。如《“减少垃圾污染”》这个案例,就属于一个大主题的学科实践活动方案,方案设计到了不同的年级。而《价格的差别》就属于小主题的内容,一个内容点在一个年级完成。

3.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要注意开发各种校内外资源

学科实践活动要突显其实践性,就要开发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各种校内资源、校外的场馆、博物馆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并且要关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如《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案例就很好地利用了博物馆资源,《节约用水》案例则实现了校内外资源的巧妙结合。《关于考试问题的辩论会》,则选了学生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落实“10%学科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科育人品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今后,我们将在这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