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截止日期 : 2016-11-28

作业要求 :

作业题目: 

请参训教师结合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情况及培训课程所学内容,提交一篇教学设计(教案)。 

要求: 
1. 撰写内容条理清晰,知识准确、设计严谨 
2. 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3.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 为方便批改,教学设计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 如果有与教学设计对应的课件,可以以附件形式提交。课件形式可以是ppt,亦可是微课等(本项为选择性提交项) 
6. 如您有学科教学时的照片,可直接粘贴在作业内容里,一并提交

作者 :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作业

2016-10-31提交者:学员乔皓霖浏览(0 )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    乔皓霖    

 

一、    课例背景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确引导。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所谓、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诗歌教学活动要做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既要有审美的享受,又不能忽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难以做到水乳交融。

二、课例展示

(一)导入新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回顾爱国主题的古诗词:

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爱国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来感受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拳拳之爱。
(教师投影展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
(活动设计:安排一位学生以艾青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

 生:同学们,大家好!我叫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留学。1932年回国,因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早期诗歌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诗作,格调高昂,充满战斗激情。代表诗作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三)朗读诗歌

(活动设计:此朗读环节由第一个环节的学生来完成,让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诗歌,检查出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节奏的角度,轻重音的角度,情感的角度,三个角度对诗歌朗读进行品评。)(教师展示课文)

师:我们听了同学甲的朗读,同学们可以从节奏的角度,轻重音的角度,情感把握的角度进行分析。

1:同学甲的朗读整体还可以,但是我觉得她对于诗歌感情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

师:你觉得应该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悲愤。

师:你能用这种悲愤的感情读一读吗?

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掌声响起)

2:老师,我觉得刚才朗读的两位同学在朗读上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诗歌节奏的把握没有到位。

师:能举一例吗?

2: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位同学听得非常仔细,诗歌节奏对于我们读诗非常重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朗读有问题吗?

3:有,他们在朗读的时候都没有注意诗句中字词的轻重音,比如:“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中的“暴风雨”“打击”均要重读;“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中的“永远”“汹涌”“悲愤”均要重读。

师:这位同学说很好,我们注意诗句中的形容词,诗句中的形容词要重读。

师:根据大家给老师的提示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欲言又止,怯怯举手:“老师,你似乎读得不完整,诗歌末尾的时间你没有读”。

师:诗歌末尾的时间需要读吗?

生:它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

师:作为诗歌正文的一部分我们在朗读时不能遗漏诗歌的内容,所以文末的时间一定要读,通过时间的提示我们还知道了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展示历史背景知识)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81117,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生齐读)

师:“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那段历史,去感受祖国母亲的苦痛”。

(展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资料约五分钟,让学生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中,教师对无声影片进行说解。)

师:面对满目疮痍的土地,诗人饱含激情写下了《我爱这土地》。(过渡到走进文本环节)

(五)走进文本

师:文中的“土地”仅指土地吗?

生:不是,土地指国家。

师: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生:“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国家。

师:“暴风雨”指谁?

生:日本侵略者。

师:这是一个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家。

师:围绕“土地”诗人还写了哪些事物?

生:“河流”“风”“黎明”。

师:作者用了哪几个词来修饰“河流”?

生:“汹涌”“悲愤”。

师:那么“河流”象征什么呢?

生:我们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

师:诗人用哪些词来修饰“风”?

生:“无止息”“激怒”。

师:那么“风”象征什么?

生: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师:“无止息”这个词说明了人民的反抗怎样?

生:说明人们的反抗从没有停止过。

师:“黎明”诗人用了“温柔”“来自林间”来修饰,“黎明”象征什么?

生:象征民族的希望。

师:(总结)诗中诗人借以抒发感情的事物我们叫意象。如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

师:诗中还写了哪一重要意象?

生:鸟。

师:找出诗中写“鸟”的诗句。

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师:我们用哪些词形容鸟儿的叫声?

1:动听。

2:婉转。

3:悦耳。

4:嘹亮。

师:为何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叫声?

1:它是一只疲惫的鸟,唱久了,所以嘶哑。

2:面对祖国的不幸,它是一直痛苦的鸟,所以唱不出动听、悦耳的歌。

3:它是一只不断歌唱的鸟,它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它愿为它们无休止的歌唱,哪怕声音嘶哑,喉咙充血,它还要歌唱,表明鸟儿对土地的深深爱恋。

师:诗中的“鸟”仅仅指鸟吗?

生:不是,它是诗人自己。

师:是的,鸟是诗人的化身,他是一个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诗人。正是这样一位诗人,最后再次深情唱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找出这两句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一个词。

生:爱。

师:第一节诗写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无私的爱,第二节还是写对祖国的爱,这两节诗内容上是否重复,可否删掉第二节,为什么?

生:不能删去第二节,第一节诗是诗人借鸟的口唱出对祖国的爱,第二节诗是诗人不借他物直接表达对祖国的爱恋。

师:(总结)第一节诗铺陈描述,第二节诗概括升华。这首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爱,也抒发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末尾两句是全诗的精华。

师: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诗人深情咏唱。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的祖国:(出示图片)

(图一)富饶主题

    (图二)壮美主题

    (图三)繁荣主题

    (图四)雄伟主题

(六)延伸拓展

假如我是……(选择你所喜欢的一种意象),模仿《我爱这土地》写一写。

(学生课堂诗歌创作,并展示)

(七)结语

   师:不管你是……我们对于祖国母亲的感情都是不变的。“爱国”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老师站在这里认真讲课叫爱国,工人们站在自己的岗位劳作叫爱国,同学们坐在这里认真听课叫爱国,爱国就是人人站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课例反思

  1 一个主题

   讲解诗歌需把握诗歌的主题,领悟诗歌中诗人所流露的情感。《我爱这土地》以“爱国”为主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突显这一主题,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爱恋。以爱国诗歌导入,播放历史影片,感受民族伤痛,化痛为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文本解读,注重挖掘文本资源,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这一灾难深重的祖国深沉的爱,在把握诗歌意象时,着重分析“鸟”这一意象,“鸟”不仅是诗人的化身,更是千千万万华夏女儿的化身。

   2、一次活动

   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这堂课主要设计了一次学生活动。让学生模仿《我爱这土地》进行诗歌创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附录学生课堂创作诗歌一首: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朵野花,

                 我也要用我的芬芳来点缀大地:

                 这汹涌奔腾的黄河,

                 这满目苍郁的森林,

                 这郁郁葱葱的山野。

                 —— 然后,我枯了,

                 连最后一缕芬芳也消逝在这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脸上常带笑靥,

                 因为我生在这富饶的土地上。

老师评语

附件

  •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doc下载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